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公司招聘 -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 公司招聘
  • 2023-11-22 21:00
  • 龙泉小编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牌匾作为中国传统的招牌形式,也是篆刻书法形式的一种,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传承都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牌匾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周边的各个国家,例如日,韩,越南等等地区都有着它的身影。早在唐朝和宋朝,尤为盛行。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曾经是对外贸易的枢纽,繁荣的商贸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得这个古老的城市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牌匾遗迹和牌匾文化。

从大量广州的历史图片上,可以看到旧时古城,大大小小的招牌星罗棋布在城市和街道,蔚为壮观。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还遗留下的牌匾,已经不到百分之一了,特别是那些老字号的商铺,能完完整整的保留下来的老牌匾更是凤毛麟角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清末,广州城内的商家纷纷有了自己的招牌,“黑漆金字招牌”曾经是广州的一大特产。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一、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商家的牌匾,是人们比较熟知的一种,也就是店铺名称的一种招牌。以前的店铺,都是以名人为题,从明朝开始,就有了这样的风气。清朝时期,广州天平街、惠爱街、双门底(今天的北京路)等地,这样的牌匾形成了一幅别致的景象。

“陈李济”这个药号,创立于明代,在广州商业发展史上,被评为“全球最长寿制药厂”,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一个“奇迹”。有一句话叫“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而这个字号的来源就是人名。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那一年,有个名叫陈体全的生意人,把货物和白银遗留在一艘大船上,被一艘名叫李升佐的生意人拾获。李通晓医术,开了一间药铺,为了表示感谢,陈体全将一半遗产的钱都捐了出去,投入到了自己的生意里。因此,“陈李济”这个药号招牌便被就此命名,寓意着两个人合作,齐心协力,共济天下。

晚清时同治帝忽然患了感冒,肚子疼,拉肚子,御医们都没有办法。于是,就有医生建议,可以服用广州的陈李济所制的“追风苏合丸”。同治皇帝服后果真痊愈,欣然题写“杏和堂”三个大字,并做了一块匾额赏给陈李济。自此,“杏和堂”这个商标让陈李济在广州名声大噪。不过,那块由同治帝亲自书写的匾额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三个大字也被做成一个盾牌纹路的商标延续至今。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今天,陈李济旧牌匾,由香港陈李济制药公司收藏,并经翻印,现陈列在广州总会和广州美术馆。“陈李济”三个字没有署名,但从其宽广华丽的笔法来判断,应是乾嘉年间所书。

广州北京路的改造中,“橘香斋”三个大字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依旧挂在曾经被掩埋过的老房子大门上,这栋房子,就是百年药号“橘香斋”的旧址。

牌匾用一种很大的字体写成,右边写着“嘉庆丙辰巧月”,左边写着“瘦夫书”,这是一种典型的乾隆时期的字体,和“陈李济”是一个类型的。

橘香斋是新会简氏一族的产业,创立于清朝乾隆年间(1796年),最初是在广州的双门底区开设的,后来双门底区修建了永汉马路,但她并没有搬家。后来由于生意做大,在西关故衣街也开了一家分店,所以的永汉路的那个小破房子就是橘香斋的老铺。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橘湘斋经营的“甘露茶”、“甘泉茶”、“甘和茶”等冷饮产品在全省、香港、澳都享有盛名。这种凉茶,广州人已经很少听说过了,但作为“老广”的老一辈还是记得的,橘香斋卖的茶,就是当年广州人的“看家利器”,每个人都会随身带着一盒,但凡有点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开水泡上一点喝,就能让人心旷神怡,痊愈如初。

直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橘湘斋的凉茶饼子仍然很受欢迎。另外,“橘香斋”还与著名的梁羽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期间,简氏后裔,著名的历史学家简又文在广西的蒙山中寻求庇护,得到梁羽生父亲的照顾。后来简又文劝梁父将梁羽生送往广州上大学,并利用岭南大学的人脉,成功争取到了岭大的一个录取名额。梁羽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进读岭南大学,暂时寄宿于西关一家名为“橘香斋”的店铺。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一九五六年,在公私合营的情况下,与另外三个经营凉茶的私人制药企业共同成立了“公私合营橘香斋联合制药厂”,继续从事凉茶的制造。

一九六一年陈李济作为主要的制药企业,与神农、万春园、冯致昌、何弘仁和橘香斋等七个公司合并,成立了“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橘香斋”最终销声匿迹。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二、两个百年茶楼

坐落在第十甫路的莲香楼,是广州现存的两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楼其中之一,它的前身是“莲香糕酥馆”,始建于1889年,最早的一种莲花馅的点心,别具特色,深受食客的喜爱。后来更名“连香楼”,并在香港九龙开了一家新的分店,以扩展其业务。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宣统二年(1910年),御史台陈如岳到西关饮茶,尝过连香楼的菜色后,特别喜欢荷花的香味和味道,于是建议在“连”字上加一个“草”字,得到大家的支持,于是他就写下了“莲香楼”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莲香楼”三个大字,就是这名读书人的笔迹。

陈如岳,佛山张槎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中举人,出任翰林编修,不仅是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大师,也是美食达人。有一次,他从本地人以蛇为原料酿成的美酒中得到灵感,将肥猪肉放入美酒之中,发现肥猪肉对美酒中的各种杂质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使美酒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美酒“玉冰烧”

陈如岳所书写的“莲香楼”,稍具颜氏风格,沉稳典雅,颇具清末翰林院的风格,但点划更具变化性。广州以前有很多翰林先生书写的商务匾额,但是现在只有这一块还在用,所以很有价值。香港的莲香楼的牌匾,至今仍在使用。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坐落在第十甫路十字路口的“陶陶居”,是老广州餐饮的标志之一,以其优雅、温馨的摆设,正宗的粤菜,山水名茶,以及精致的糕点,在羊城乃至东南亚华人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陶陶居”牌匾上的三个行书大字旁,有着“南海康有为题”的落款,虽然带有些许康有为的风格,却不是他的正楷,加上没有确切的时间,后世认为这是一幅更早的作品。

最早的“陶陶居”,是位于广州郊外一片林间的一家新开的茶馆,原名叫“葡萄居”,是以主人宠爱的小三“葡萄”命名的。那时候,康有为一心想要改革,想要增强自己的国力,他去京请愿失败,就回到广州,建立了“万木斋”,与著名的学者、文人墨客一起,在葡萄园里喝茶论世,吟诗作对。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一天,那家落座在果园的茶楼听到了康有为的一番高谈阔论,大为钦佩,便要康先生为这间茶楼题字。康有为提笔一划,便写下了“陶陶居”三个大字。店家一头雾水,康有为拍了拍手,哈哈大笑,“这陶陶居,乃乐也陶陶之意,用在此处,意境就比葡萄高得多了。”店家大喜,立刻让人在上面刻上了一个黑色的金色大字,然后贴在了牌匾上。“葡萄居”由此改名为“陶陶居”。

还有一种传说,西关十一甫大道上,曾经住着康有为的一位爱妾,名叫“陶陶”“陶陶居”很可能就是她的住所。戊戌变法失利,康有为逃往他乡,陶陶也下落不明,这座宅第已换了主人,但所刻的那块牌匾仍在。后来被人从一家二手书店买到,用来做酒馆的招牌。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康有为

而在坊市中,也有一个传说,康有为在百日变法失败之后,得到消息,逃离了京城,在香港找了一间小旅馆,打算出逃去日本。康有为在船上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离开过船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来读书、练习书法。掌柜觉得他别具一格,气质内敛,时常有高人上门,觉得他绝非等闲之辈,便说要在省会城市里开设一家叫“陶陶居”的茶馆,想让其为他题字。可是康有为知道自己是被官府追捕的犯人,就说自己身体不好,提笔时双手发抖之类的话。

没想到过了几天,康有为的病就好了,在掌柜的悉心照顾下,总算是好了一些。一日,掌柜的端茶到康有为房中,只见人已不在,只见地板上有一堆碳灰,写着“陶陶居”三个字,一瞧署名,原来这位客人正是著名的改革家。

康有为离开的时候很匆忙,也很隐秘,他没有那么大的纸张,也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就在地上洒下炭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是,怎么把那些灰烬里的文字抄写在一张纸上?后来有人提议,用胶水轻轻喷在碳灰表面,等干燥后,石灰表面会形成一层坚硬的薄膜,再用纸张在上面画出文字,这也是陶陶居现在写的那句话的由来。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有一阵子,陶陶居名为“东风楼”,牌匾也取了下来,放到了杂物房中。有一名年长的工作人员,将整块牌匾拓印了一份,放在了自己的家里。当很多有名的古老商铺重新出现时,可惜这块牌匾已经消失不见。幸运的是,这位老伙计将康有为的书法拓本保留了下来,于是茶楼就又制作了一幅,挂在墙上,一直到今天。所以现在在陶陶居中悬挂着的那块牌子,并不是原来的牌子,而是从拓印下来的副本制作出来的。

但是陶陶居至今还保留了一块金漆招牌,上面写着“中秋饼”三个大字,是一件真正的古董。过去,每当中秋前夜,商家都会把这个牌子高高地悬挂在门口,以此来吸引客人。

文德路上,有许多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比如广州一家古玩店里,容庚先生只在这里留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艺苑”二字,它曾经矗立在路中的店铺多年,现在也没了踪影,很多年都没有找到。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康乐糖烟酒商店”的匾额,也是由另一名古代书法大师商承祚亲笔书写,当年也是这条路上的一道文化景观,如今新修道路,店和招牌也不复存在。现在广州仍然在用的是现代书画家们的商务牌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麦华三的“广州友谊商店”和吴子复的“友谊剧院”。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三、广东最早保存的“诃林”匾额

广州曾经的寺庙很多,里面的牌匾也很多,比如六榕寺和光孝寺,就有无数的匾额和楹联。

六榕寺,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被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的大门上刻着两个大字“六榕”,这是一位著名的宋代诗人苏轼亲笔所书。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宋徽宗赵信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后,宣布了对全国人民的赦免。由于“乌台诗案”而被降职到昌化军,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儋县,苏轼得到赦免,并被召京。后来,他路过广州,与亲人重聚,便住进了“天庆观”,原地址位于海珠北路祝寿巷的南面,原是唐代的开元寺,紧邻“清惠寺”(也就是现在的六榕庙)。一天,苏轼应程怀立之邀,到清惠寺上香,见寺内有六棵参天古木,枝叶繁茂,枝叶繁茂,枝叶繁茂,宛若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心生感慨,于是题书“六榕”,赠于此处。

在中国书法中,颜、柳、欧、苏四种书法风格都是赫赫有名的,而“六榕”这两个大字,更是在苏书法风格中,独树一帜。还有人说这“六榕”跟“金刚经”里的“六如”有关,可以说是意义深刻。(如今,六株老菩提树已经绝迹,虽有后来者曾努力栽种,但始终未能恢复原状,因此,才有了这座“补榕亭”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苏轼从广州北上,途中因病去世,静惠寺的和尚们为了缅怀这一代文豪,将他的书法写成了一块牌匾,挂在了静惠寺的门口。因苏东坡亲笔所书,清慧禅院后来更名为六榕院,禅院内的千佛塔亦更名为六榕院。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历史上的记载并不一致。

广东省最古老的光孝寺“诃林”匾额至今仍然高悬于光孝寺大门之上,正中龙飞凤舞地写着“诃林”二个苍劲苍劲的字体,两边分别写着“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正月元旦”和“赐进士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区大相书”左春坊左中允兼学士府校务大臣兼学士府校务大臣,并配以印二方。

牌匾中央的两个字,古朴厚重,笔划之间,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白色的油漆,黑色的文字,红色的印章,整个建筑的设计都很简单,这就是明朝牌匾的特征。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诃林”是“光孝庙”的原名,因庙内有一株诃子树而得名。区分明是广东高明人,与其弟区大伦同于明代一五七三年考中了癸酉科,其弟区大伦于一五八九年考中了己丑科进士,成为高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他考中之后,又被推举为翰林庶吉士,负责撰写国史。他的功绩在于他在粤东诗词上的开拓,王渔阳曾作过这样的评语:“粤东诗派,皆宗区海目(大相)。”其中,他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当属“王辰之役”,随明军出征朝鲜抗击日寇,堪称是明代后期一次重大战争。

区大相曾经做过一系列的传记,里面有明军屠杀朝鲜百姓,谎报成倭寇来邀功的事迹,这些在正史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潮州开元寺牌匾,是广东仅存的一块明朝牌匾。岭南的招牌能够保留这样牌匾,是弥足珍贵的。

位于广州南海神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是古代帝王祭祀海洋的正式庙宇。每当朝代更替,继位,收复失地,平定海患,修复神庙,祈祷风调雨顺,海上和平,甚至是庆生,求子,皇上都会派出重臣,对南海之神进行祭祀,每一次祭祀,都会在神庙树碑立传。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清代时,南海为四海之冠,为满清海外进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地方,自康熙年间开始,便以供奉南海之主为甚。据历史记载,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对南海之主进行了12次以上的祭拜。南海庙宇正殿前挂着一块“海不扬波”的牌匾,上面为康熙皇帝亲笔所书,金龙盘旋,字迹乌黑,颇有几分威严。后来原本的牌坊已经被破坏,最近几年才被修复,挂在了大殿的神像的正上方。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四、灵山松径古,道岸石门高

海珠区五凤村洗珠山的纯阳观,创建于清朝道光4年(1824年),由清朝李明彻为纪念唐朝吕洞宾而建立。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其中一块是“纯阳观”三个大字,是阮元亲笔所书。阮元曾经是两广总督,那一年,他组建了一个修志署,以修订《广东通志》,当时他正在苦于没有适合的人来编辑这一块的地方,以及没有足够的人手来主绘本省的地形图,于是就有一位大臣,将李明彻引荐给阮元,并将李所著的“寰天图说”手稿交给了他。阮元读过手稿后,对此书赞不绝口,遂命其刊印,并为此书写了一篇序文,并委派李明彻为《广东通志·舆地略》的总编。

李明彻为了编写《舆地略》,曾游历了许多地区。他登临河南最高的万松岗凤凰台,俯瞰珠江,俯瞰云山,宛如一块宝石镶嵌在玉盘中,李明彻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寺庙,以供自己修行,于是将这座寺庙改名为洗珠峰。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建造这座寺庙的构想,受到了阮元的强烈拥护,并率先提出捐助,另外,广州十三家商行中,就有九家都捐给了这座寺庙,至今,这座寺庙里还保存着一幅由晚清巨富潘仕成亲笔书写的匾额和楹联:

清朝时期,广州是西洋学术东移的第一站,李明彻对于引进的现代科技和文化,颇感兴趣,曾经去京中的“钦天司”,看过天象,也去过澳门,向外国人讨教。回到广州后,李先生把他所收集到的天文资料和观测结果,编成了广东仅存的一本天文著作《圜天图说》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还有一块牌匾,上面刻着“朝斗台”三个大字,刻在山顶上,这是李明彻在朝斗台上观察天文的地方,虽然没有署名,但据作者考证,这是李明彻写的,因为《圜天图说》的前言也是李氏写的,所以这两块牌匾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麓湖畔的“白云仙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时,建筑精巧,颇有几分“神仙居”的风范。仙馆在战争中遭到了很大的损坏,战争结束后得到了重建,正殿的匾额上刻着“白云仙馆”四个大字,是由番禺的大学士张学华所书。门口的楹联并没有署名,而是由另外一个老翰林桂立写的。

张学华是一位民国时期的翰林学士,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道教龙门的传人,因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建了一座神庙,并邀请他为其题词。这牌坊是在一九四七年“丁亥”一书上刻下的,张太史今年八十多岁,字迹苍劲有力,没有半点老态龙钟的味道,足见这位书坊主人在这方面的造诣有多高。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清末,广州上至地方长官,下至小吏,多以道教为风尚,特别是翰林院的士大夫,以“经”论“神”,成为一种风尚。张学华虽然信奉道教,却也是“大清遗民”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张先生每年在“万寿节”这天,都要去大佛寺祭拜,这是他的传统,直到一九五一年为止。

广州街的招牌

在过去,广州许多街道都有用时刻牌匾的传统,现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嵌在街口的水闸,一般都是用青砖砌成,二是门楼上方挂着一块刻着街名的石匾,二楼有一条狭长的木梯,可以上下,供更夫站岗。城门内往往供奉着城主的土地神。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这些街道名称的石匾,因城门被拆除,现如今只保留了几块,其中一块“大新街”牌坊就是其中之一。“大新街”就是现在的大新路,牌坊是用连州珍贵的青石打造而成,牌坊上写着“大新街”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旁边写着“道光八年重修,里人罗文俊书”。

罗文俊是南海人,曾在1822年考中状元,这块匾额是在他考中状元后写下的,那时他应当已经移民到了广州。从字迹的粗犷、雕刻的精湛和材料的奢华来看,广州的这座大门在当时的文化程度上是非常高的。除了城门,广州仅存的几处,就是街道入口的街道名碑了。

这种石头形若巨型石头板,可以有一条街那么宽,用以标明街的名字,就像今天的路牌一样。像这样一块石匾,最早出现在道光年间,例如今康王路上的带河路“源胜西街”,就是一块凸起的刻石。石碑上刻着各种不同的刻字,有的刻着“年”,有的刻着作者的名字。鉴于所发掘的作品都是在道光以后的作品,所以“嵌石匾于地面”的风俗可能还没有出现在乾嘉年间。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分散于各个古老街道上的街道名称石匾,或许也会成为都市快速变迁的一抹烟尘,成为一抹淡淡的风景。好在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有了修复的意思,比如荔湾镇的多宝街,就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这条街的名字,是李曲斋先生亲笔写出来的。

园苑书斋匾额

广州旧时也有一种风雅之作,就是花园式和书斋式的牌匾,这是牌匾文化中最高端的一种。广州的碑刻文化源远流长,元代大德“南海志”中就记载了不少碑刻。在宋朝遗留下来的郡圃中,每一个亭台楼阁都会有一块牌匾,这些牌匾或记名称,或表风景,其实就是用文字来表示主人的志趣或对景物的核心进行了描绘,从而让园林的意境得到了无限放大,让人回味无穷。

要说到广州最有名的古代花园招牌,一定要提到萝岗的玉岩学院。书院由萝岗钟家先人钟遂和创建,后由其第四个儿子钟玉岩继承,经过几代人的继承(扩建),形成了一座集“书院”、“祠堂”、“庙宇”、“园林”于一身的特殊文化性建筑,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少有的,也是岭南建筑界的珍品。

玉岩学院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平日里很难有人来此,再加上这里有羊城八大风景中的“萝岗香雪”,所以很多读书人都会来此,留下自己的名字。该学院实则为“三体合一”,即宗祠、园林、寺院(罗峰古刹),由本地钟氏经营,宗族单一化,地域偏远,使得其保存较好,保存较好的园林风貌。它的建筑依山傍水,雕栏玉砌,错落有序,简单而又不失质朴。

江南的招牌被誉为“花园“肚肠””中的一幅,也就是最初的花园,其重要性和家具摆设不相上下。玉岩学院以各种形式的石刻和匾额为主要内容,它们大部分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很多作品都是由高官和著名学者创作的,年代涵盖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这些建筑不但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座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建筑。

在这座学院里,保存着一块从明朝开始就存在的匾额,其中最早的一块是明朝衡阳王所题的“余庆”二字,如今这块匾额就挂在学院的大门上,听说是因为这座学院的殿宇是由这位王大人亲自题写的,这座学院的殿宇是广州唯一的殿宇。这块牌坊虽然是明朝刻的,但比光孝寺里的那块要小得多,所以很可能是清朝的赝品。另外,学院中还保留着大量的清朝碑刻,大多为广东及其他地方的名流所刻,例如明朝著名学者沈若水的碑刻“山高水长”,以及清末克勤郡王到广东时留下的碑刻“人间妙境”,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碑刻。

广州古代花园目前尚存的遗迹,是台山黄氏于光绪年间建于西关的“小画舫斋”,当时黄氏曾到南洋做生意,发了财后,便回到西关建造此花园,成为“海山仙馆”的一部份。旧时的建筑,如今只剩下祖庙和船楼以及一些园林和古木。在中原的船厅里,挂着一块阮元的“白荷红荔半塘西”牌匾,那是一幅龙飞凤舞的书法,正应了当时的情景,现在收藏在广东省的傀儡戏班里。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广雅学院是由张之洞于广东创建的一所高校,最初是为“山长”(院长)的居所,同时也是接待学子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张先生特意在学院里挖了个水潭,种了一盆莲花,取名“莲韬馆”,还亲手题写了一块牌匾。他曾特别为“韬”作注解一——“韬”如囊中之莲,给予养分,使之生长,足见其对学生之激励之热忱。

比如“广州文化公园”,乃朱光市长亲笔所书,麓湖旁,“麓湖”,则是李曲斋亲笔所书,龙津西路,“云津苑”,则是他和容庚一样,从来没有亲笔书写过商业性的牌子。这些年来,这个现象有所减弱,现在在新开的公园里,很少看到名人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在古代,读书人的书房都会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也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书房匾”就是这样一块牌子,很小很小,现在还能保存下来的,都是些宝贝。

书房的牌匾一般都比较精致,大多是用的楠木或者是纹理细腻的冷杉,冷杉一般都会涂上一层黑色或者红色的油漆,然后在上面用各色的石头填在字中,这样才能让人看起来更加优雅。有的则是用了一些金箔,还有的则是用了一些云母做装饰。例如李文田“琴风书月”,由和轩的书法胜出,书法清丽,搭配浅蓝,宛若月光下的琴音。再例如福禄斋所藏尚延鉴寻花题写的“月圆人寿”,用的是黑漆,用的是淡白色的字体,有一种祥和的意味,由此也可以看出读书人的情操。

还有一点,那就是匾额上的雕刻,在古代,人们都是用手来雕刻,广州曾经也有一些优秀的匠人,他们擅长用笔、用墨、写诗等技巧来刻画匾额,在雕刻的时候,他们会将所有的东西都记在心里,当匾额挂上去的时候,如果站在高高的地方,或者站在灯光下,就会显得更加清晰。

广州牌具(每日一谈)

笔者结语:

现在的雕刻师,大多都不会书法,所以他们只能根据字迹来画,用电脑刻画,只是在模仿罢了,没有灵魂。古代的雕刻师,更注重的是书法的骨肉。

尤其在刻匾上,我们可以看出人工与计算机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在笔划的顺序,以及细微的间歇与转折点上,匠人的用心,是机器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gongsi/81150.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