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的水滴筹竟有KPI考核,水滴公司正在面临生意和利益之间的艰难平衡。
撰文 | 王别闹
出品 | 热浪财经
《我才XX岁,不想离开妈妈,我想活着》、《X市单亲妈妈命悬一线,各位父老乡亲请救救她》......每次看到这种标题的筹款信息出现在朋友圈时,刘女士为这世上另一个人的苦难感到难过,“我也捐不了那么多,就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觉得能帮一点是一点,什么都不做觉得太过意不去了。”
像刘女士这样充满善意的人一定不是少数,截至2019年9月底,水滴筹已成功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免费筹得235亿元的医疗救助款,近2.8亿爱心人士支持了平台的救助项目,共计产生了超过7.5亿人次的爱心赠与行为;水滴公益与国内上百家优秀公益机构建立合作,上线了3000多个公益项目,筹得善款近2.8亿元。
但是近日,梨视频一名卧底水滴筹的拍客拍摄的一段视频上了热搜后,网友纷纷表示被水滴筹寒心了......
视频中引发争议的是筹款顾问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自称“志愿者”的地推人员身上背着KPI,每月至少开35单,考核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单筹款中最多可获得150元提成,发动筹款数量多的高收入者能月入过万,数量少的就要面临失去工作的压力。
视频中显示筹款顾问帮助病患发起筹款的操作过程存在很多漏洞。筹款顾问们只是口头询问患者病情、家庭状况、治疗费用等信息,并没有实质性审核信息的步骤,甚至有的顾问还会帮助病患隐瞒真实财产状况。
筹款金额是结合患者意愿随手写下的,故事也是可以编造的。顾问们帮助病患套用固定的“求助人故事”模板生成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激发屏幕那头对此一无所知的爱心人士捐赠。
一套标准的工作固定模板下来,这些被精心包装过的谎言通过一次次转发为病患家庭带来了帮助、给平台带来了流量、给筹款顾问带来了提成,而献上爱心的人,却成了一茬被收割过的韭菜。
水滴筹志愿者的出现,原本是考虑到有些年纪大、生活贫困、消息滞后的人生病后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网络互助平台,志愿者能够照顾到这一部分的需求。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当这些志愿者背上了提成奖励和末尾淘汰,不可避免会为了自身利益变成一味推销使用水滴筹筹款的地推。
水滴筹饱受诟病的是平台对于求助者的真实信息不完善,无法确定帮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捐助者出于对公益平台的信任愿意伸出援手,平台监管存在巨大漏洞是在损害公众利益,过度消耗社会爱心也终将挑战自身的商业模式。
水滴筹11月30日回应称,将对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在调查清楚后予以严惩,同时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组织重新回炉学习,再次加强平台纪律培训和提升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后方可重新提供服务。
12月2日,水滴筹再度回应,称公司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展开相应调查,并且全面暂停线下服务。水滴公司表示,公司管理层认为,这类问题核心是公司的管理问题,水滴公司管理层自身必须对此负责,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并表示调整绩效管理方式并强化监督机制。
有媒体发布消息称,水滴筹筹款顾问的招聘仍在继续,最高月薪一万二。根据职位描述,筹款顾问的工作内容是在在医院中寻找有筹款需求的患者,帮助他们使用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提高公司口碑和占领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水滴筹用地推提高口碑、占领市场,对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是因为考虑到了流量这个商业化因素。
作为一个零手续费的社交筹款平台,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推进水滴筹项目运作的水滴公司具备公益性质,但同时它又是一家商业公司。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意味着公司只能谋求其他的盈利途径支撑公司正常运转。
水滴公司目前能够盈利的两条线是水滴保和互助业务。水滴公司在2017年上线保险业务“水滴保险商城”,用保险为商业变现,保证平台的存续。
像视频中一位筹款顾问所说的,“没人做赔本生意”,“扫楼式”筹款虽然不能赚到服务费,但是能够利用社群关系进一步推广,方便为水滴筹的保险导入流量。用户每次捐款后都能收到保险的推送,因为刚为癌症捐过款的用户购买保险的意愿最强烈。
「热浪财经」得到消息称,水滴公司此前通过水滴筹及水滴互助业务打造互联网保险营销场景,同时该公司的客户能通过平台对风险保障有更直观的了解,会比普通保险公司产生更多的潜在保险客户。
水滴筹左手公益、右手生意,在利润和公益间两难,但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马云曾说,“我一直喜欢的是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把公益的基因注入到商业模式中,把商业和公益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水滴筹和水滴保险并不冲突,可以构成业务上的承接和互补。水滴筹是除却商业保险、个人保险以外对没有保险意识或缺乏保险能力的人是必要的“救急”补充,如果商业性的水滴保险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更健全的保障机制也不失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