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双旗世纪(写给低情商的教师同行们)

  • 人才百科
  • 2023-10-28 13:00
  • 龙泉小编

页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聊一聊你与教师的故事#

情商该不该成为一个罪名?

不管你是否相信,情商低已经成为杀人于无形的一个罪名,这在教师群体之内尤甚。

不知道你还是否还记得2020年的现象级人物——焦作十七中的姚老师,这名老师刚开始进入人们视野,让人们出离愤怒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说自己被学校boss定性成“低情商”的老师,因而失去了教师职称晋升的机会。

果有此事的话,校方显然走了一步臭棋。这种事情是不好拿到桌面上讨论的,姚老师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动。

  • 第一、情商是什么?

不要怀疑,情商这个词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是2000年前后的事情,历史绝对不久远。

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一个文化舶来品。

1996年,美国《纽约时报》的一名科技版记者写了一本热卖的书籍《情商: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才让这个词语第一次流行起来。

作为国人,我们自然知道自己沉淀五千年的国情。很多时候,我们对待西方的思想一直采用审慎的态度,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这么一来,不单单科技方面,人文科学方面也有不小的代差。

您可以想一想,西方很多哲学方面的著名人物,您知道哪些?哪怕是20世纪初的那些人物,他们的原文译著,你怕是也不大了解。

非常奇怪的是:独独在“情商”一点上,我们没有任何设限,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在我们生活里生根发芽,丝毫不落于其它国家下风。到目前为止,说“某某人情商低”,基本已经是一句骂人的话了。如果这句话来自于boss群体的评价,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已经没什么前途预期可言了。

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词语像流行性感冒一样风靡神州大地,远超其在西方的理论影响力?我总觉得,这和我们的国情紧密相连。它的流行,契合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火中取栗的利益诉求;它的流行,契合了一些不可言说的潜规则。

我很想问问各位,很想请他们像《让子弹飞》里的姜文一样,站在鹅城的舞台上,大大方方告诉我:“什么是情商?!什么tmd叫tmd情商?!”

为什么不用“公平”代替“情商”

不是我悲观失望,不会有几个人能正确解释出这个词语的心理学含义的。如果一定要用一把枪顶着他们,他们会说:“就是搞好关系啊!二八、三七——七成还是人家的!”

到此为止,您应该知道,我们的情商,基本可以用以前的一个词语来代替——“关系”,或者是“后门”。搞定关系,走走后门,目光只用向上,讨得他们欢心,这就是“情商”!

在既得利益者眼中,因为没有得到宠信,而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灰色、甚至于black色的收入,那就叫做“情商低”。什么“铁肩担道义”,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利益。

如果这么讲,我想,历史上的忠臣良将,基本已经可以划归“情商低劣”的范畴。

比如:屈原,从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一路沦落到满朝文武都容不下自己,一文不名、孤苦伶仃被流放烟瘴之地,最后又自沉水底,这叫“情商高”吗?放在今天的“高情商”教师队伍,是不是要被笑掉大牙:“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当然不是,屈原是我们民族的精魄所在,哪怕那句“世人皆醉我独醒,天下皆浊我独清”不为他生前的高官显宦所理解。

屈原说得有点远,我们这些老家伙还熟悉鲁迅吧?这位文坛巨擘,当年几乎骂遍了文坛,和林语堂、郭沫若关系甚是不睦。你来跟我说说:他的情商高吗?

谁的情商高呢?我倒以为魏忠贤、蔡京、童贯、高俅和李莲英之类的人,情商特别高,简直是社交界的天花板。放在当时那个年代,请问:谁敢说人家每个方面的关系处得不好?

现在,我们不时看到一些报道:某某景区,某大妈脱下鞋子抽秦桧的雕像;某位小伙脱掉鞋子抽秦桧的雕像,以至于鞋子都断掉了,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难道不是潜意识里对他们“高情商”的一种厌恶、鄙视吗?

有人可能会这样说:“现今社会,哪个地方没有拉关系的现象?这很正常。”

这样的说法,对一些老实巴交的人很有说服力。说这些话的人颇有阿Q摸小尼姑般的逻辑:“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事实上,我的手边正好有一本书——《中国人的素质》,史密斯的著作。这本书的第二十三章就叫做“裙带关系”!

他也明确承认,世界各地,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裙带关系的现象,但从来没有像这里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无处不在。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显著现象。

正因为“裙带关系”、“后门”这样的词语已经承载了几千年的负能量,几乎到了一提起就是被钉在社交耻辱柱上的地步,所以,“情商”就打扮了一下,换了一身新衣服走入我们的生活,成为boss的利器。

可是,细思之下,这身新衣服即便喷上价值连城的香奈儿,也仍然掩盖不了自身散发出来的腐臭红薯味儿!

教员说过:很多事情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一定带有暴烈气息。

他老人家还说过: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如果你要和不良现象作斗争,你觉得对方可能躺下来,任由你击打吗?

当然不会,人家一定会和你展开狂烈的争论。这个时候,你是为了情商妥协,还是不要情商坚持正确意见?

目前的教师境况,你觉得教师的形象是有点崩塌,还是日臻完美?当然是前者。

在这个时候,你觉得,单单讨论情商有意思吗?以情商论英雄有助于教师群体爬出泥沼吗?

  • 第二、老师群体,是否情商至上?

真实历史奉上: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部长叶圣陶先生,他在1912年进入苏州言子庙小学当老师。从他的记述里,风华正茂的他并不快乐,写给同窗顾颉刚的信流露出浓重的挫败感,经常有一种无语泪两行的气息溢出纸面。两年之后,他就因为“情商太低”而被排挤出学校。

这绝非我的杜撰,您可以去翻检详细历史史料。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叶圣陶离开了言子庙小学,赋闲仿徨两年之后才进入了商务印书馆旗下,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就。

我一直认为:他后来的成名作《倪焕之》,除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他对教师内耗问题的控诉。

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教师职业特别强调情商?

如果这个情商指的是针对学生,那还好理解一点,毕竟老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但现在教师的情商已经异变成了讨好学校里掌控话语权的老师,已经变成了追随学校“山子”,让多方势力交错存在的一种交际手段。

学校里上演宫斗剧,使这里不再是净土,果真好吗?

其实,即便是面对学生,也讲究宽严相济,讲究恩威并施,不能一味讨好。如果教师没了威严,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毕竟,学习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赏心乐事,学霸也会厌烦。这一点不用我多说,只要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明白:无限赏识教育弊端已经出现,几乎已经不怎么提起了。

那么,教师的情商指向什么?要面向谁?学生家长吗?

现在教师从学生家长身上牟取一些不合适利益的情况,恰恰是教师形象崩塌的一个导火索。心思不放在学生身上,难道整天和学生家长玩暧昧?

这种情况下,学生家长当面对老师极尽恭维之能事,彼此之间相处甚欢;背后却骂骂咧咧,极尽污蔑之能事,这种情况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群老师给教师整体带来了负面影响,是高情商害了教师群体。

面向教育管理者吗??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味讨好,甚至于同流,这就情商高吗?(想一想,那个操场下面的事,难道情商低就要被“放”到操场下面吗?——外行的人不会懂,我也不能说,电脑会气到呕吐,不让我通过的。)

还有人说:教学时,需要教师之间互相协作啊。这样的人不是生活在桃花源里,就是别有用心。

现在的教师在职称、x管x聘中,早已经距离协同合作越来越远。

您回头看看教师行业的发展,我从来没见过教育是协同合作的事。

如果说,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的事,那么我很赞成,但我不赞成上述说法。

别骂,好好想想吧,1904年之前,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家学塾师的模式。在那种单枪匹马的教育形式下,没有往圣先贤?

我们的近现代教育起自晚清灭亡之后。那个时代的大师,哪个不是上完课夹着课本消失不见?即便在西南联大的教育盛世时期,他们也依旧保持着这种“低情商”的教学模式。这种彼此“低情商”,保证了教育的个性化,保证了大师就是大师,而不是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模式。

在教师职称制度出现之前,教师的教学也都是各有特色,互不相干,你敢说那个年代培养出来的都是废品?

那个年代培养出的人才都是你的父辈,是他们为今天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啊。要不然,今天的这些长足发展、美好生活都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看到的教师“情商”是学校之内的蜚短流长,是江湖一派的风云诡谲。一些“山子”为了能够聊天、互相交换信息,甚至把课程调换,只为了能够在固定时间里集合一个群体,互相之间交换信息,定下奇谋,请君入瓮。

当然,谁也不是笨蛋,她们不会称这是“消遣和闲谈”,她们说这是“教研”。

您把这些叫做情商吗?

作为教师这么多年,我始终不理解的就是,人的一张嘴为什么那么能说?为什么我们缺少实干家?米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我当然并不是完全赞成,但我们也不能为了“情商”而让个性“泯然众人矣”啊!

你说呢?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71915.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