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雍美(跨越一千年)

  • 人才百科
  • 2023-10-31 22:00
  • 龙泉小编



大家好,本期国学趣谈我们说一说唐朝的汉服唐装。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和开元年间,内部经济兴旺,社会生活富裕,外部民族交融,中外贸易与文化往来频繁。


这一现象反映在服饰上便是唐装造型样式的丰富多彩,其不仅继承和发展汉民族的传统,还大量吸收外来的文化特征。

那么,在社会风气开放,引领世界潮流的唐代,当时的人们都是怎么穿搭的呢?


/女性服饰

短襦+幅裙+半臂+披帛

初唐时,妇女衣装仍承袭隋代之式样,上衣瘦小、窄袖或广袖、交领、圆领、桃形领或对襟,而裙腰束至胸乳部位。在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将裙装提起,束于臀部的着装形式,这种装束后来又出现内穿长袖、外罩一短袖的穿着形式。


此类装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裙装多以上窄下宽的的条状布幅拼接而成,布幅的多少有一定限制,至多不得超过十二幅,唐诗描述有六幅、八幅,如,“六幅罗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书破明霞八幅裙”等。

《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靡费既广,具害女工。天后,我之匹乱,常著七破间裙。”

《旧唐书·车服志》载:“凡间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


幅裙中还有一种双色相见的间裙,其中以红黄相间或红白、红绿相间者较为常见。这种装束在唐代壁画中多有表现,可见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服饰。

此时期还有一种着装形式,就是上身内穿一件窄袖或中袖小衣,外衣一件掐腰短袖对襟尖领或对襟圆领、桃形领半袖小外衣,下身穿一条在腰臀处侧开气的长裙,裙腰藏在半袖衣内,有的在肩肘处还披一条长帛,帛往往一端掖于衣襟内,一端随意搭在手臂上。

将半袖小衣当内衣穿,外穿一件绵软的长袖外衣,半袖小衣的双袖将外衣的双肩撑起,看去好似宽大的垫肩,这种穿着方式是盛唐时装的特色,男女均有此好。

由于唐代妇女生活开放、奢靡,无所拘束,反映在衣着上也是十分明显的,她们不仅穿着暴露,且衣裙渐为宽博长大,以致朝廷不得不在全国下禁令,对妇女服装加以限制。

《新唐书·车服志》谓:“妇女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对此表现尤为充分,图中数位贵族妇女均外着薄纱绣花对襟直领开身衣,衣长至踝,袖宽与衣长相当。内着彩绣长裙,裙腰提至腋下,肩背裸露,裙摆宽大,曳地被土,加之鲜花珠宝的装点,其雍美华贵难以言表。




艺人服装有两种,女装多为水袖上襦,外着花边口半袖衣,下著长裙。或著水袖短衣,高腰长裙,还是汉装式样。

胡服

胡服男装也是盛唐之际妇女的时尚。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新唐书·车服志》载:“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侍女衣胡服。”

妇女所著胡服男装,其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男式袍衫,特点是宽大宽大且长,袍长及踝,盖于脚面,袍摆两侧开衩,圆领或交领、右衽、无衣缘、窄袖或中袖,革带系于臀腹部或腰间围锦带,下身穿小裤腿散口裤或裙。


另一种为胡服,与袍衫相比较为合体,衣长也比袍服略短些,衣领分圆领和大翻领,窄袖,有些衣缘镶彩绣宽边,衣摆左右开衩。裙以彩条纹居多,也有格纹或碎花纹,称波斯裤。波斯裤的形式若以阿斯塔那一唐墓出土抱犬小二帛画上小儿的裤式看,裤口为缩口。裤腰当配有吊带,犹如今天的背带裤。

穿此类服装时,须配以靿靴或锦鞋,腰间多系碟躞带,带上可坠挂一些日常用物,既作装饰,又很实用。不过从各类资料中看,着胡服男装基本还限于宫女、侍女身份的女子,而贵族妇女及平民女子着此装束者似乎并不多见。传说中,虢国夫人好着男装,也仅为个例。

/男子服饰

唐朝男装相对于女装来说就比较单一了,其因当时盛行来自西域的枯枝舞、胡旋舞等胡式舞蹈,而多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靴、皂革靴的配套,这种款式的装束一直影响到宋代。

圆领袍衫

唐代最流行也是最普通的衣服就是圆领袍衫,无论是官吏还是平民,多以此为日常服饰。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对于一些重要的祭祀典礼以及其他较为隆重的大型场合则要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平巾帻服+幞头+长靴/革靴

平巾帻之服,这是唐代使用最为普遍的官服之一,平巾帻之服主要由平巾帻、 褶、起梁带、靴等搭配而成,上至皇帝和文武官员, 下至没有品级的普通官员都可以使用。

《新唐书·舆服志》谓:“(太宗)常服则有褶与平巾帻, 通用翼善冠。”

唐代的帽子称为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帽。相传始于北齐,始名帕头,至唐始称幞头。初以纱罗为之,至唐代,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藤草、皮革等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谓:“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

裹幞头时,除了在额前打两个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


幞头名称依其式样演变而定,开始是平头小样,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幞头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展角造型完美的乌纱帽。

唐代的靴也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由于靴的方便与实用便逐渐被中原人接纳。到了唐代男女普遍穿靴。胡靴是高筒的,马周为了适应中原的需要将靴改成低筒并在靴底加毡。

《 中华古今注 》 载:“岁至马周改制长以杀之,加之以毡及绦得著入殿省敷奏,以便乘骑也,文武百僚咸服之。”

李白应唐玄宗之诏入殿穿的便是这种经马周改制的短靴。

泱泱大唐,前承两汉遗风,后启两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又是兼容并包、平等开放又独特的社会心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和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纪中国有许多共通点,这也难怪现在的汉服圈,唐装这么受欢迎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关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73178.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