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苏州卫岗牛奶(浓浓奶香九十载)

  • 人才百科
  • 2023-12-23 19:00
  • 龙泉小编

过去,“三菜一汤”就是小康生活的体现。后来,“每天早上一杯奶”成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史记》中对游牧民族饮用牛乳的记载,到民国时期将直接饮用牛奶“提上日程”,牛奶走上国人餐桌的背后,是一段十分漫长的历史。这在段历史中,诞生了无数先驱。他们建牧场、造品牌,为中国乳业的发展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南京,出了中山门往东,经过苜蓿园,再经过一段艰难的爬坡,就到了卫岗。在这里,有这样一家有着92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每当南京人提起时,便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恋乡恋土的情结。


遗校牧场,从爱起步


追溯南京奶业的历史,镜头当推至中国近代两位杰出女性——宋庆龄、宋美龄。


1924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军队40余万人,收复大半个中国,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而,残酷的战争也留下了大量革命军烈士的遗孤。战争结束之后,为妥善安置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遗孤,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东郊卫岗(现为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所在地)建立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由宋氏姐妹负责管理。


宋氏姐妹深受孙中山先生“博爱民生”的思想影响,用行动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把那些革命烈士的遗孤,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的战争孤儿,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校孩子们的合影

与此同时,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宋氏姐妹在学校设立了农科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从国外引入75头荷斯坦奶牛,在紫金山南侧四方城附近设立了该校的实验牧场,以此形成了卫岗乳业的前身。


作为彼时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国民政府创办的奶牛场,宋氏姐妹对卫岗牧场的创建始终亲力亲为。在牧场规划阶段,亲自参与四号牛舍的设计;在水源无法解决时,建成了一座高50米、负地下100米的供水铁塔以开采地下水。


此外,她们也采取了许多西方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牧场管理。从美国和加拿大引入冷藏机、装奶机、洗瓶机以及巴氏消毒等先进设备,聘请美国人孔保罗和丁克森担任奶场的技术顾问,宋美龄还安排自己的中文秘书钱用和长年负责生产管理。


遗族学校照片


遗族学校照片

上世纪30年代,牧场的日加工消毒奶可达1250磅,约千余瓶。除了供给学生及周边居民以外,她们还曾多次带上牛奶来到南京大校场飞机场看望飞行员,激励他们为国杀敌。


宋氏姐妹可以说是卫岗乳业的创始人,更可以被称之为一代优秀的“女企业家”。她们凭借博爱奉献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细规范的管理,引领奠定了今天“百年事业、亲情卫岗”的宏伟基业。


战火纷飞,唯爱不息


1937年11月份,南京即将落入日军虎口。在危急关头,宋氏姐妹计划将50多头优质奶牛运往重庆后方。但一路上,奶牛喝不上水,体质明显下降,待1938年4月份到长沙时,10多头奶牛患上炭疽病全部死亡。


遗族学生在牧场实习

这一消息让她们十分震惊,并要求在当地建简易牛舍让牛养息,度过夏季高温后再转道武汉。12月份,在宜昌当民生公司小火轮无力承载牛群逆江而上时,宋美龄又通过关系找到英国“荆门”号军舰托运。1939年3月份,在长达14个月之后,卫岗牛群经长沙、武汉、重庆等6个城市,最后抵达成都的华西坝。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段奶牛的“抗战”历程,更是一个以“爱”创造的光辉奇迹。


从1938年底到1945年,宋美龄在重庆居住长达6年,并亲自对奶牛进行照料。无论是在歌乐山、九龙坡,还是黄山、曾家崖等寓所,都配有专职的工人饲喂奶牛,牛舍由卫兵24小时全天候警卫。有一次,重庆遭日军轰炸,牛舍被毁所幸奶牛无恙,宋美龄怕再遭日机侵袭危及奶牛生命,下令把唯一的这头奶牛运回到成都乡下。


1946年重建的遗族学校牧场全景图

但卫岗牛奶的根基始终立足于南京。抗战胜利后,宋氏姐妹令王育民、汤鹤松、曹金才等骨干人员带着几头种公牛和高产奶牛返回南京,进行牧场的重建工作。


从对4栋牛舍进行升级改造,到将挤奶过程改为机械化运作,卫岗牛奶场迅速走出了战争创伤,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牛奶生产的品质与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1947年,联合国战后救济总署援助中国政府3000头奶牛,其中卫岗牛奶场获得100多头高产优质奶牛和种公牛。当年,卫岗牛奶场的奶牛存栏总数达到200多头。


1949年奶牛放牧紫金山

1950年,卫岗以南京乳牛场之名,在报纸刊登了第一条广告词——“南京人民要吃地产奶”。自此,曾经一度消失的浓浓奶味,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渐行渐近,并逐渐成为了南京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


新篇开启,以爱传承


在1949年至1983年期间,卫岗先后经历了部队接管、政府有关部门托管、公私合营、国营等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有一个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集奶牛生产、乳品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牛奶专营企业。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奶牛人工繁殖、单头奶牛日产125.2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诞生第一头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黑白花高产“奶牛王”等荣誉。

历史留下繁多的吃奶票证

但在彼时百废待兴的年代里,粮食生产较为紧张,衣食住行等都“凭票供应”,牛奶也不例外。供应对象局限于新生儿、老年病员、特殊工种保健等。

“两张奶证可以换一辆二八大杠”,是对当时牛奶珍贵最直观的阐述。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订奶票”成为了泛黄的纸张,承载历史记忆的同时,讲述着时光和生活的变迁,也拉开了中国乳业的改革帷幕。


90年代UHT奶生产

为了让牛奶从“奢侈品”变成“日常消费品”,让消费者从“有奶喝”到“喝健康奶”,卫岗秉承着宋氏姐妹“爱心奉献”的精神,再次承担起这一关键时期新的社会使命。九十年代,从荷兰引进消毒牛奶灌装线、与汉密尔顿,帕玛拉特等国际一流公司合资,外延扩张不断兼并与新建乳牛场,扩大产能、提高市场供给水平。


因此,每一瓶卫岗牛奶中都饱含了爱的“温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卫岗完成了整体改制,这家金陵老字号也树立起了全新形象,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卫岗生态科技牧场

为保障最新鲜的奶源,卫岗坚持“先建牧场,再做市场”的理念,先后在苏皖鲁地区建设多个生态科技牧场,直接管控4万多头荷斯坦奶牛。为确保每一滴奶的新鲜品质,卫岗打造了3个现代工业园,用高于欧盟的检测标准,以全程冷链配送体系及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系统,兑现 “2小时新鲜直达,5小时新鲜保障”的品质承诺。卫岗自建“最后一公里”城市毛细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每天为华东区域300万家庭、千万用户提供当日新鲜牛奶配送到户服务,以属地化不间断的弹性供应链体系,与消费者实现亲情互动。


“爱”的温度在如今上万余位卫岗送奶师傅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穿梭下,传递到全中国的大街小巷。对于如今已实现“牛奶自由”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宋氏姐妹的传奇,也早已被浓缩在了一瓶瓶新鲜的卫岗奶中,品尝了有“爱”的一生。


微信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92268.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