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人才百科 -

智造人才网(智造业欲起飞面临人才紧缺)

  • 人才百科
  • 2024-01-03 19:00
  • 龙泉小编

工厂里机器人代替人,可服务、调试机器人的产业工人稀缺难求;引入高端装备提升效率,敢将动辄数百万元的高端仪器操作委以重任、具备深厚产线经验的高级技工成了香饽饽。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应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左右。但记者调查发现,以北京智造业企业为代表,国内智造领域普遍面临高端技工人才紧缺的问题,“蓝领”“白领”变“灰领”成为制造业向智造业起飞途中一条亟待打通的关卡。

金贵:“仨博士都不换”

大块头的机械手臂运动灵活自如,无人驾驶的运输小车沿着特定的轨道不慌不忙地在厂房各处行驶,数字化控制的生产机组使得庞大的车间内工人屈指可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川首钢充满高科技的“无人工厂”里,充满科技感的工作场景显得井然有序。然而,如果离了机器人调试员,场面可就全然不是这副模样了。

“快、快、快,请张明师傅……”安川首钢为很多工厂提供工业机器人产品,而公司首条出口到韩国的机器人生产线却在调试中发出了紧急报警,现场员工忙活3个小时都没找到“病根”,只得向机器人调试员张明发出求救。张明“人到病除”,引来当地外国专家连连惊叹。

张明是一名机器人调试员,公司设计好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在交往客户手中、正式“上岗”之前,要先在他手中进行组装、调试。从取货、搬运,到装配、检测、最后成品入库,只需要张明和同事们输入指令,机器人便从数百个零部件,变成了一位听话的“钢铁战士”。

但在上岗之后的磨合期中,在不得不求助工程师、设计师从设计源头进行解决之前,机器人所有的小毛病就得全靠张明团队来“诊治”。

记者看到,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控制器虽然只有一块方砖大小,但各种线路接口密密麻麻分布在周围,如果调试员没有足够的耐心,光认清每个接口就会把眼睛看花。这些接口就是机器人的神经,任何细微差错都会导致机器人“不听话”。

想摸清机器人的习性,可决不是个快手活。在张明的团队里,有两三年经验的能帮着做点零碎、收尾的工作,要想成骨干,得至少七八年才行。

不仅是机器人调试员,在智能制造行业里,不少资深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都颇高。“拿拧螺丝打比方吧,用工具把螺丝拧紧不是难事,可判断螺丝究竟要拧到多紧、零件与零件之间间隙调整到多少合适,这些可全是功夫啊。”一家高精度数控机床企业负责人说,机床的刻刀精度比头发丝还细,一台设备动辄上百万元,操作类似机器的工人,要是没有台下十年功,很难被交付重任。

“有深厚经验的技术工人,你拿两个博士、三个博士来,我都不换。”在气动元件制造巨头SMC中国总经理赵彤眼里,生产线里磨出来的经验,比实验室里、象牙塔里的学术人才更金贵。

紧缺:“抢人才的不只同行”

“广州厂那边找咱们借人。”“订单这么满,咱们也人手紧啊,难办。”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川首钢的智能机器人调试车间,张明一边给同事指导机器人组装,一边琢磨着调人的问题。

技术人才紧缺,成了智能制造助力传统制造业重新腾飞前的一道关卡。

“我们起薪一万,人家起薪两三万,怎么拼?”总部位于北京,一家数控机床企业负责人吴先生感叹。

他所在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在国内数控机床领域数一数二,公司在北京的技术工人月薪7000元起步,软件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薪资万元起步,工作两三年就能涨薪30%左右——这在数控机床行业内已是颇具竞争力的薪资水平。可是最近两年,和那些戴着“人工智能”等耀眼光环、坐拥大量资本拥趸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在人才抢夺战中,他们只能“不战而败”。

智能制造对复合型人才及从业经验的高要求,也让不少初出高校、技校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一家国内无人直升机行业领军企业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要招的技术人员要么得有军工行业十年从业经验,要么得是博士。另一家智能数控企业负责人则说:“没个三五年入不了门,沉不下心的年轻人还是别干这行了。”

“想挣钱的都奔房地产、金融去了,奔制造业的少”“懂工艺的不懂软件,懂软件的又不懂工艺”“一流的设计师、研发人才去高校,二流的去设计公司,三流的才来制造业企业”……《人民日报》在广州和深圳、青岛和潍坊、长沙和株洲等三省六市对1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的调查中,类似的声音不在少数。高达73.08%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技术人才缺乏”。

在退出一般制造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的北京,对产业技术人才的渴求引人注目。制造业人才网数据显示,2018年10月,北京制造业在算法设计职位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涨15.6%。今年一季度,北京在数控车工、自动化系统开发、电气工程师类的人才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同比上涨15.8%、16.7%和12.4%。

应对:打破传统模式育“灰领”

为提升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一些企业开始“曲线救国”,避开京沪等一线城市,转而在二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当地优秀人才。“在西安,我们能给房子、户口、高工资。”吴先生说,他所在的企业近两年在转移传统制造环节的同时,还在高校密集的西安设立了研发中心。

一线城市对智造人才的吸引力度自然也不肯放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集中了开发区70%的从业人员,用工数量将近18万人。

作为技能人才用人“大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来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产业技能人才。例如,在高技能领军人才评定中打破职业资格等级、传统技术、技能领域等传统限制,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在开展带徒传技、实施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应用推广、组织技术培训攻关与协作研修等方面给予企业连续5年、共计50万元的财政资金资助。

稀缺的不仅是“掐尖儿”的人才,还有“中流砥柱”——基础的技术人才。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兼具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的“灰领”技术人才开始被社会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认为,培育“灰领”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转变观念,让“灰领”岗位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二要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产业发展格局等方面加速改革创新,重视“灰领”的地位,保障提升其权益。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可口可乐公司打破传统观念,建立技师与工程师的职业贯通制度,聘请技师担任工程师岗位,探索调动技术工人“蓝领”升级变“灰领”的积极性。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奇茹

编辑:郭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rencai/96193.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