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更换车身广告,曾经的武汉64路公交司机王平都要找人帮他和他的车合影。
照片里,王平(化名)站在车旁。他那时才30岁出头,喜欢把手插在裤子口袋,或背在身后,两腿岔开,站成丁字。他笑眯眯的,眼睛只剩一条缝。
“就靠这个车身广告赚了蛮多钱。”王平感叹。
2000年,64路车身广告上印着“富士”、“乐凯”、“柯达”的广告,这是胶卷时代的印记;2001年11月2日,驾驶室的车窗上方印着“联邦制药”广告,这是一家1990年始建于香港的药品研发公司;2004年10月15日,车身是全红的雀巢咖啡广告。还有一些没标记日期的:比如黄绿相间的墙面漆广告;真宝鸡精的广告,这个品牌现在在网络上只能搜到一条商标注册信息;摩托罗拉BB机的广告,底部印着标语,“飞跃无限”。
二十多年里,他始终关注着64路的开线停线、线路变化,双层公交的价格起伏、司乘关系。对他来说,“双层巴士”是职业生涯绕不开的关键词。“要谈公交,一天一夜都说不完”,他总这样感叹。
听说武汉最后一批双层公交要在11月底退役,他决定参加这场告别双层巴士的仪式。
11月21日,为了这场告别仪式,策划者租来了一辆湖北省公路客运集团的旅游观光双层巴士。王平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最后一次体验坐双层车走过64路内环公交线。
告别双层公交当天的线路安排。受访者供图
他今年50岁了,鬓角的头发略有花白,长长的眉毛垂向两边。他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弯弯的缝。他个头不高,没有中年人的大肚腩,随和开朗,似乎和谁都能聊上几句。
他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网名都叫“双层巴士”,从2003年开始使用。注册微博时,他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使用了,便在前面加了个“武汉”。账号的头像也是64路双层公交。照片中的巴士车没有乘客。他穿着绿色短袖,坐在驾驶位上,看向车门。车身红色,贴着一家保险公司的广告。
王平有一个剪报收藏夹。凡是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双层公交的新闻,都会剪下来,装进塑封袋里。
第一页是2000年5月底的一则图片新闻。五位女驾驶员身穿统一的衬衣、短裙,领口系着蝴蝶结,站在绿色64路双层公交前,互相整理制服。这是64路公交命名为“都市环线旅游观光巴士”后,驾驶员首次统一着装。年代久远,照片已经有些褪色。
最近一张是在今年5月,4条旅游观光巴士即将开通,10台崭新的双层车投入运营。
告别双层公交活动前一天,10路双层车也走完了最后一班,几名公交迷特意赶去坐了最后一次。这条线路以武昌站和汉口站为起始点,曾为换乘的旅客们带来许多便利。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坐双层过长江了。”公交迷余兆强说。他原本要在阅马场下车,赴朋友之约,却临时改变主意,坐车走过长江大桥再折回。
我们从起点站上车,抢到了二层第一排的位置。他拿出手机,拍下了车前方的画面。一路经过现代商圈,摩天大楼霓虹闪烁着。
他下车后,我身旁的位置一直空着。走廊另一边,是个头发花白的男人。他趴在面前的栏杆上,一言不发,望着前方。
过了汉江,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爬上我身旁的座椅。她的父母站在一旁,有点担心她的安全。
“双层巴士有什么好玩的,为什么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坐?”她的妈妈疑惑不解,坐几站就要下车,孩子为什么非要费劲爬上二层。
是啊,双层公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除去载客量大的实用价值,它还有什么保留的必要。但从不那么实用的角度看,它至少给很多孩童和大人带去过快乐和安慰。
王平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他刚进公交公司的那几年,武汉公交乘车难,车厢总被塞得满满当当,站台的乘客还想往上挤,抓住栏杆,挂在车门上,对司机喊,“你直接开,冒得事。”车一开动,没抓紧的乘客掉下车,快跑两步,又追上来挂着。
高中毕业,王平没考上大学,看见报纸上有公汽公司招售票员的信息,便去报了名。经过三个月的岗前培训,他从撕票、画票干起。几年下来,逐渐掌握了过目不忘的眼力。
“那时车费按站数算,有的人贪便宜,故意少报几站,到了站就要记得问他,你怎么还没下车啊,”王平说,为了省钱,有人换掉月票上的照片,甚至有人自制手绘月票。
以前的公交有三个车门,两个售票员,每次到站上下车都马虎不得,“几分几毛都不能错,这是公家财产,搞不好就是贪污啊。”
经过内部推荐,他考了公汽驾照,开11路车。1995年,24岁的他被调到64路,开铰接车。这种公交有两节车厢,中部有可伸缩的接驳部分,类似地铁,也被称为“手风琴车”。在双层公交运营期间,铰接车也作为补充,共同运行。
王平记得,90年代中后期的武汉公交造就不少传奇故事。
至今还常被人提起的是521路,传说司机飙车时车轮起火,或是换挡的操作杆都被拉断。它以开得快闻名,被戏称为“最野公交”,“司机都是赛车手出身”。这路车所经的关山至大东门段,线路重合尤为严重,站台上常能看见七八台车排队进站。这套路线的车也多,几乎两分钟就有一班。为了载到更多的客人,司机只能加速到站。大约是开得尤其快,521路逐渐有了口碑,“521开得快,等着坐那趟”。
他觉得,这些故事有夸张的成分,但必须承认,武汉公交以前确实开得很快。
告别双层巴士活动参与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11月21日,告别双层公交的活动结束后,公交迷胡晓杰抱着3岁儿子到地铁站等车,小男孩连喊几声“销品茂,销品茂”,那里有他喜欢的儿童乐园。
他家住徐东附近。在二桥通车之前,这里是片片农田,是少有市民去的偏远郊区。
在晴川假日酒店旁,胡晓杰感叹,这里当年算是武汉的地标建筑,现在仍是四星级酒店,但光环已被长江两岸春笋般耸立的建筑遮盖。
“现在的地标是绿地中心”,胡晓杰看向对岸。这栋位于武昌的高楼始建于2011年,原规划636米,立志打造“武汉第一高楼”。但由于限高政策,被控制在475米,最终成为全国高度排名第十的摩天大楼。
1995年6月18日,长江二桥正式通车,64路随之开线。半年后的12月8日,武汉街头第一次出现双层公交。这批车由香港一家广告公司赠送,共40辆,内外环各20辆。香港公司赠送的条件是,车身广告收入归其所有。
“这个公司真是有眼光,就靠这个广告赚了蛮多钱。”王平感叹,那时的双层公交,不愁广告来源,平均半年就会更换一次车身广告。
在王平看来,64路开线之初,仅是成为它的驾驶员,已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20辆双层公交,配20位驾驶员,“都是从各个车队挑选长得漂亮、技术好的司机过来,最后选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又高又漂亮,气质又好的小嫂子。”王平笑道。1998年7月1日,他正式成为64路双层公交的司机。
长江二桥通车,让武汉公交得以成环,64路沿线经过黄鹤楼、古琴台、中山公园等著名景点和重要商圈。
“徐东和永清街受影响最大,算是桥头堡嘛”,王平记得,大桥通车后,中商徐东平价广场建成营业。这是一家仓储式的平价广场,很快成为武汉市民购物的热门商场。“不像我们平时一点一点买,那里有点批发的感觉”。王平记得,2001年,中商徐东平价广场对面的销品茂开业,聚集了服饰、百货、美食和乐园。
变化的还有中北路。这一带之前聚集了不少工厂,诸如电视机厂、重型机床厂等,与之配套的是附近大片的宿舍楼。这些厂房后来大多搬迁,现在的中北路上有多家银行,逐渐演变成“金融一条街”。
2000年,武汉公交公司提出了“都市环线旅游观光巴士”的概念。“这个想法还是蛮先进的,是吧,”王平说,当时公司希望,乘客除了上下班,还可以坐着公交看风景。
王平收藏的老照片。2000年,64路被命名为“都市环线旅游观光巴士”。受访者供图
当年十一期间,洪山广场和江汉路均已完成改造,重新开放。王平驾驶64路,从起点站出发。刚行驶到第三站小东门,车上就已装满了乘客。关上车门,刚准备发车,他突然听到了一声钢板碎裂的声音,和人头攒动的声音不一样,他的直觉判断,车身出问题了。
他不敢继续往前开,让所有乘客下车搭下一班,他空车开回起点站。检修师傅趴在车底一看,后车轮之间有五层弧形钢板叠放,其中一层裂了一道贯穿的口子,“人多得把钢板都压断了,这个事情我记得蛮清楚。”他只好换一台车重新上路。
2003年4月25日,武汉公交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整合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市电车公司、市轮渡公司、市出租汽车公司、市汽车轮渡管理所、市公用客车厂,重新规划,整合路线,减少重复线路,之后又陆续发布限速规定。
王平觉得,从那时起,武汉公交更注重运营规范秩序了。
2005年有媒体报道,时任64路内环线长说,64路的客流有四成是外地人,比例比其他线路高出许多。因此,64路车载报站器在全市第一个用英语报站名,并且介绍沿途景点,同时要求司机普通话服务。
双层公交带来了风景,也带来了忧虑。
早在2007年,本地媒体就有报道,称武汉将不再增加双层公交,因为双层公交车身较高,适合在道路条件比较好、没有高度限制的路面运行。如果路面情况比较差、坑洼不平,不仅容易给乘客带来不安全隐患,也对车辆有很大损伤。此外,在穿越对高度有限制的区域时,双层公交是无法通过的。
报道称,“武汉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公交车肯定会朝乘坐更舒适、外观更漂亮、更环保等方面发展,从道路等各方面考虑,更多的会采用单层空调车车型,而不是双层车。”
王平很关心这些问题。他的剪报收藏夹里,收藏了不少双层公交事故案例。从这些事故上看,几乎每年都有撞上限高架、卡在立交桥下、车窗被行道树撞破的双巴。
2011年7月21日,509路双层公交撞上3.7米限高架,顶层三分之二被削断,造成10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
2012年8月21日,双层公交在长江大桥上反复刹车起步,22岁的乘客小董栽下楼梯,5颗牙陷进牙床。
最严重的一次是2018年12月27日,593路公交撞上限高架,致两死六伤。其中有一家五口到武汉探亲,返程途中遭遇意外,三人受伤。
2005年,江汉桥大修,曾有人猜测64路将要停运。因为当时香港公司赠送的40台双层车已经运营10年,达到了报废年限。
但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3月1日,64路双层公交重新出现在武汉街头。
媒体报道,64路复线同时,也更换了新车。这批车共42台,由法国一家广告公司赠送,而十年前赠车的香港公司已被这一家公司收购。新车以2轴替换之前的3轴,车轮由6个减为4个,楼梯也从2个变为1个,车身缩短1米。和以前的车比,新车的载客人数更少,王平记得。
“可以说,双层公交撞上限高架百分之百是司机的问题。”810路司机王汉斌认为,双层公交线路已经在极力避免问题,比如,在规划线路时,会避开有限高架的路段。事实上,意外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司机走错路,以为自己开的是单层。“所以开双层车时整个人的心理压力会大很多,精神得时刻保持集中。”
王汉斌30岁,有7年驾龄。他说自己一次都没划破过玻璃,也没伤过人。“我觉得自己开车还是比较有天分。”他对此颇为骄傲。
他回忆,开双层公交时,自己已经驾驶过4年单层公交。当时,805路双层出现空缺,领导问:“你敢开双层车吗?”他说:“敢啊。”
但第一天上路,他开得战战兢兢。
在翠柏路一段,行道树长得很茂盛,枝桠向路中间伸展。王汉斌担心树枝撞破玻璃,压着路中线向前开,对向行驶的车都停下来,等他开过才继续向前走。还是有避不过的树枝,撞上二层前车窗玻璃,咚咚作响。坐在一层驾驶室的王汉斌越听越心虚,一到站就连忙下车查看。看到玻璃没被刮伤,他才继续前行。一路上这样的声响不知有多少回,下车看过几次后,他渐渐习惯。
现在,远远看见枝桠,他就能判断是否需要躲避:软软的枝条不会对车窗有威胁,它会刷过车窗,拂过车顶,发出簌簌的声音。比较坚硬的枝干需要避开,方向盘一转,往路中间绕一下,就能安全通行。
看到几辆电动车穿行在私家车中间,王平感慨,路况变得更复杂了。他记得,以前路面上没有这么多私家车,也没有电动车、自行车乱窜。
“从洪山广场到小东门有个坡,以前车不多,那段路没什么红绿灯,我恨不得可以一路滑下来,”王平说,“现在不行了,多了很多斑马线,加了几个小站。”
更隐秘的变化发生在出行习惯上。王平发现,他22岁的女儿更愿意坐地铁。她每天从家出发,走五百米到主路就有公交站,还是宁愿辗转去两公里外的地铁站,“她总觉得地铁更准时,不会堵车,早上能多睡会”。
不得不承认,地铁给公交带来了冲击。
做线管员之后,王平能感受到,复线之后的客流量不如从前。
以前,64路是热门线路。它是发动机后置的新车,驾驶起来很舒服,是驾驶员之间的抢手线路。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过江客流减少。2013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4号线开通,和64路在武昌区内有大段线路重合。由于武汉有了地铁,复线后,64路的60多个座位常坐不满。
与之对应的是,白沙新城兴起,34路载客量上升,且线程较短,更受驾驶员青睐。34路曾经是乘客少的冷门线路,用的都是其他线路淘汰的旧车。
客流与日俱减,作为武汉的第一条双层公交线路,2013年,64路双层公交彻底停止运营。
根据武汉公交公司的计划,公交的使用年限是8年。双层车到报废年限时,一旦出现故障,便会被直接淘汰。
目前,武汉最后一批双层公交是2013年生产。公交迷据此推断,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批双层公交退役的时间。
余兆强喜欢坐公交消遣时间,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去。大三的一个中午,也是现在这样的初冬季节,他因为职业规划和父母意见不和,闹得不太愉快,便一个人去欢乐大道坐上810路双层车。
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个大晴天,正午的太阳照得人暖洋洋。坐在二层视野更开阔,能看见沿线经过美术馆、博物馆,有一条英伦风情街,还有一条长长的林荫道,树枝擦过车窗,隐约还能看到东湖的波光粼粼。
他说,下了车又回到现实的烦闷,但至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的安宁。
九派新闻记者 王佳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