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益转暖,夜间经济也迎来苏醒。哈尔滨市《哈尔滨市繁荣夜间经济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出台,《方案》规划了战略布局,推出“夜购星期五”“冰雪梦幻夜”“月美松花江”“啤酒狂欢季”“哈尔滨灯光节”5大主题活动,夜间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丰富城市生活、推动城市经济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在今年的哈尔滨市两会上,民建哈尔滨市委建言献策。
当前现状——冰城坐拥多处”夜经济“资源
民建哈尔滨市委认为,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拥有丰富的夜间旅游资源,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哈尔滨大剧院等地展现了迷人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根据《方案》的统筹规划,哈尔滨将打造“一带、双核、十片区”夜经济集聚区空间布局,培育5大消费场景、推出5大主题活动,实施“十百千”工程等,在时间和场景上持续延伸夜间消费链条,擦亮“新夜幕下的哈尔滨”城市名片。 围绕现有的城市资源优势,形成夜玩(娱乐)、夜吃(餐饮)、夜购(购物)、夜学(研学)、夜消(消费)的体系,开发除了城市亮化之外的夜间经济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2020年底,“一带、双核、十片区”的夜经济集聚区雏形基本形成,“夜购”“夜游”“夜品”“夜娱”“夜赏”5大夜间消费场景培育工作全面启动,夜经济软硬件改造全面完成;到2022年底,哈尔滨培育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特色商圈和景区,夜间经济全面进入爆发期,成为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城市活力、拉动第三产业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规避问题——夜经济不仅只餐饮购物、还要有文体竞技
民建哈尔滨市委在调研中发现,发展夜经济需要提升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谋求突破,要从“有没有”和满足基本的吃喝玩等娱乐餐饮为主向“精不精”和满足更高层次文化艺术、教育、体育、休闲体验等活动延伸,发掘地域文化特色、重视休闲体验特色,使夜色经济能够引来人、留住人。规避发展夜间经济仅仅是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之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不仅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还易引发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尤其是规避夜间经济产品供给单一,夜间经济产品只局限于餐饮、购物、游船、灯光秀,削弱了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消费者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几乎没有。产品的单一性和传统促销手段制约了90后与00后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能力。
建言献策——打造标志性品牌项目
民建哈尔滨市委建议,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执行官由各区招聘,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业内负责人担任。目前,哈尔滨的夜间经济业态以餐饮和购物为主,能够吸引大众消费的文化、旅游、体育、演艺、俱乐部等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发育不足,要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和知名度的节庆、演艺活动、灯光秀、体育运动等品牌项目。哈尔滨夜间经济现状较发达地区仍有差距,应为酒吧、餐厅等场所引入驻场演出创造条件;加快重点区域各类剧院、小型现场演出等音乐演出场馆、画廊、体育竞技场馆等载体设施建设。
他山之石——上海“夜经济”模式可以借鉴
上海市黄浦区制定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支持海派特色小店的工作方案,带动了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豫园中心广场每晚三个时段演绎3D投影鼓秀,九曲桥湖面每晚三个时段成为一个大型光影场景,再现上海故里魅力。有序编制夜生活集聚区发展规划,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各类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引导季节性夜市规范有序发展,加强夜生活集聚区灯光造景,成立本市夜间经济行业组织,支持夜间经济相关智库发展,加大夜间经济财政扶持力度。各区陆续引入市场主体,整体开发运营特色街区,建设一批公共市集、邻里中心等吸纳便民特色小店入驻的公共设施,摒弃之前由政府对夜市商户强制性关停的做法,转而指导夜市运营管理主体自行建立夜市管理规定,以往面临一些政策门槛的夜市、酒吧街,迎来“破冰”。健全体制为上海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