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成都银行校园招聘(成都银行研究报告)

  • 职业人才
  • 2023-09-16 16:00
  • 龙泉小编

(报告出品方/作者:西部证券,雒雅梅)

一、行稳致远,西部之星冉冉升起

1.1 深耕成都大本营,打造西部优质城商行

1.1.1 发展历程:初创→成长→瓶颈→机遇

复盘成都银行发展历程,根据其规模扩张速度、业绩表现及资产质量情况,成都银行发展 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创期(1996-2006 年)、高速成长期(2007-2012 年)、 发展瓶颈期(2013-2016 年)和战略机遇期(2017-至今)。

初创期(1996 年-2006 年):1996 年成都银行由成都市财政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财政税务局,成都市技术改造投资公司等 22 家企业,以及成都城市信用联社及下设的 7 个办事处和 36 家城市信用社的股东发起设立,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高速成长期(2007 年-2012 年):2007 年成都银行引入丰隆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丰富 其股权结构,同时丰隆银行为成都银行提供先进管理经验,并在 2010 年和成都银行共同 发起设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为我国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此后成都银行市场竞 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规模高速扩张,营收和净利润维持高速增长,期间营收和净利润复 合增长率为 28.22%和 51.93%。

发展瓶颈期(2013 年-2016 年):在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之后,成都银行在内忧外患 之下,进入发展瓶颈期。内部因素层面,2013 年成都银行原董事长毛志刚被双规,同年 成都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换届,管理层变动对其内部战略的延续性产生一定 冲击。外部因素层面,届时四川省和成都市经济增速承压,对成都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较大 负面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央行多轮降息,成都银行净息差大幅下行。内外因素 共振下,成都银行进入发展瓶颈期,总资产增速放缓,期间 CAGR 为 11.37%,净息差出 现断崖式下降,量价双重压力下,成都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在 2015 年和 2016 年 出现负增长。

战略机遇期(2017 年-至今):2016 年中央层面提出建设“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区迎来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成都银行内部管理层趋于稳定,资产质量存量风险逐渐出清,成 都银行元气恢复,业绩全面跃升。2018 年,成都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 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夯实资本根基后加速启程。2020 年“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上升至国家地位,成渝地区战略上升至国家级,成都银行随成渝地区一起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资产规模高速扩张,业绩持续高增。2022Q1 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48.36 亿元,归母净 利润 21.5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65%和 28.83%。2021 年 3 月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规 模为 8377.98 亿元,同比增长 17.38%,其中贷款占比为 50.03%。在 2021 年英国《银行 家》公布的最新排名中,成都银行居全球前 1000 家商业银行第 217 位。

1.1.2 经营布局:深耕成都,完善川陕渝“一体两翼”布局

深耕成都大本营,随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调整其区域布局。成都银 行以成都市作为业务中心,逐渐辐射至四川省内的其他地级市,从其资产、负债及业绩贡 献来源来看,成都银行坚守成都大本营,本地根基稳固。2021 年成都银行在成都地区实 现营业收入 156.56亿元,营业利润73.10 亿元,占其总营收和营业利润比例分别为87.51% 和 83.03%。截至 2021 年末,成都地区贷款余额为 2795.33 亿元,占比 71.94%;此外, 成都银行在成都市揽储能力极强,根据招股书披露,2017 年 6 月末,成都地区存款占总 存款比例为 90.4%。2017 年成都市政府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 新格局,东部和南部有望成为成都市新的增长极,成都银行紧随成都市区域发展战略调整 其经营布局,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共有分支机构 244 家,其中在成都地区共有 217 家,占比 96.88%。2020 年 6 月成都银行东部新区支行设立,是四川省首家以“东部新区” 命名的银行金融机构。

逐步完善川渝陕“一体两翼”区域布局。成都银行在四川省各地已基本布局了分行,在重 庆(12 家分支机构)、西安(6 家分支机构)设有异地分行,川渝陕“一体两翼”的区域 发展格局逐步完善。此外,为拓展省外业务, 成都银行 2011 年参股西藏银行,持股比例 为 5.3%,2013 年在江苏扬州设立子公司江苏宝应锦程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 为 62%。此外,成都银行于 2010 年和其境外股东丰隆银行合资成立锦程消费金融子公司, 是我国第一批消费金融子公司之一,消金牌照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展业的优势,可弥补成都 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在异地展业层面面临多重约束的局限性。

1.2 国资背景深厚,管理层深耕川渝银行系统多年

1.2.1 深厚国资背景赋能对公业务

股权结构多元均衡,深厚国资背景赋能成都银行对公业务。成都银行股东包括国资、外资、 产业基金和民营资背景,股权结构多元均衡。其中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 64.64%,有六家 为国有法人股,合计持股 35.94%,第一大股东为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持股比例为 20%) 是成都市大型国有企业,隶属于成都市国资委。2020 年之前成都银行作为成都市唯一一 家国资委控股的地方法人银行,为成都银行挖掘四川省和成都市对公优质资源奠定基础。 2007 年成都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目前是成都银行第二大股 东,在零售业务、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持续为成都银行赋能。

1.2.2 管理层川渝银行从业经验丰富,经营风格行稳致远

高管团队大多为川渝地区国有行系统出身,人脉资源丰富,经营风格稳健。成都银行管理 层大多在成都银行就职多年,任期稳定,经营战略一以贯之,现任成都银行董事长王晖, 自 2005 年开始担任成都银行行长,2018 年王晖辞去行长职务,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在 成都银行任职 16 余年。此外,成都银行管理层大多为川渝两地国有行背景出身,从业经 验丰富,经营风格稳健。现任行长王涛从毕业起就进入四川省工行系统,历任工商银行四 川分行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行长助理兼绵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重庆分行党 委委员、副行长等;副行长李金明有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的工作经历,首席信息官蔡兵在建 行系统任职多年。成都银行管理层深耕川渝地区银行系统多年,对川渝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十分了解,当地人脉资源深厚,能更好把握川渝地区银行业的变革与机遇,助力成都银行 乘区域变革东风,在业绩表现上更上一层楼。

二、竞争剖析:地处天府之国,竞争环境温和

2.1 成渝战略长短兼备,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2.1.1 战略升级:成渝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

短期“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长期“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成渝战略目标长短兼备。疫 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走弱,成渝地区战略升级,基建二次发力,大量基建上马可快 速拉动经济,助力“稳增长”落地。长期来看,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 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 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可 构筑西部发展新引擎,辐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助力“共 同富裕”长期目标的实现,战略意义重大,长期建设价值突出。

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在 2003 年, 中科院提出“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 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2011 年提出建 设“成渝经济区”,到 2016 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 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经济战略地区持续升级。2021 年 3 月全国人大正式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 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正式将成渝地区战略地位提升 至第一梯队,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两地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 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到 2035 年,建成 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

2.1.1 成都大本营:经济体量大,“新经济”蓄势待发

成渝经济体量大+投资加码,成都银行外部经济环境持续向好。第一,从经济体量来看, 成渝经济实力不输江浙。2021 年重庆市和成都市 GDP 分别达到 2.79 和 1.99 万亿元,跻 身全国城市 GDP 第五名和第七名,经济实力不输江浙地区城市。同时 2010 年以来,四 川省和成都市的 GDP 增速多数年份高于全国 GDP 增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第二,成 渝战略持续升级,投资驱动经济特征明显。2016 年,成渝地区战略升级为“成渝城市群”, 为补足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基建投资带动四川省和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高速增长。2016 年起,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逐渐赶超全国, 2020 年 1 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成渝两地经济发展带来新 一轮战略政策利好,预期中短期成渝基建投资持续高涨,支撑成渝经济景气度。第三,竭 力发展“新经济”,培育增长新动能。2016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新经济”, 成都市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强化“两圈两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链)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2021 年新经济营收突破 2 万亿元, 同比增长 26.8%,《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到 2025 年新经济营收突破 2.5 万亿元,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例超过 30%等目标,彰显成都市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 决心十足。

2.1.2 人口流入+政策红利,催化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成都市常住人口多,催生旺盛金融需求。2021 年,成都市 GDP 占四川省 GDP 总量的 36.99%,“强省会”特征明显,是西部重要的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的汇聚 地,人才吸引能力强。2021 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 2119.20 万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 排名第四,2009-2020 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复合增速高达 4.53%,位居全国前列。当地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可催生存贷款、转账汇款、支付结算、金融理财等个人金融服务需 求,另一方面反映当地就业需求量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旺盛,对当 地城商行资产规模、净利润均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作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 中央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成都“强省 会”地位将持续维持,对中西部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不断加强,为成都银行创造广阔盈 利空间。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正当其时。2022 年 1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成渝共 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科创金 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 成中国(西部)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到 2035 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形成支撑区 域产业发展、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贸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陆金融开放服务 体系。同时《规划》在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以及金融科技发展等方 面提出具体措施。预期西部金融中心的筹建将持续改善成渝两地的金融基础设施,助推相 关金融业务创新高效发展。成都银行地处中西部最核心的成都市,有望进一步享受政策红 利,创新金融业务发展,打造成都银行新的业绩增长曲线。

2.2 地处川渝竞争蓝海,与同业竞合共存

2.2.1 成都市城农商行仅4家,为国股行布局薄弱地带

成都城农商行仅 4 家,利好成都银行稳健发展。2021 年末,四川省合计共 173 家商业银 行,虽然其数量上在全国排名靠前,但规模较小的农商行(73 家)、村镇银行(53 家)和 农村信用社(32 家)占据了四川商业银行总量的 90%以上,整体呈现出规模小,地区分 布分散的格局。2021 年,四川省商业银行总资产在 1000 亿元以上的仅 8 家,该数量远低 于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等经济体量相当的省份。从成都市来看,截至 2021 年末,成都市共 16 家地方法人银行,其中以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居多,城商行和农商行 合计仅 4 家,该数量也低于杭州市(9 家)、宁波市(11 家)、南京市(5 家)和苏州市(5 家)。整体来看,成都银行在成都大本营面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竞争对手的 资产规模上都低于江浙地区的银行,温和的竞争环境之下,有利于其坚守自身战略。

不同于江浙地区的白热化竞争态势,成都市为国股行布局薄弱地带。江浙地区经济发达, 民营企业活跃,高净值客户聚集,当地精品银行辈出,江苏省上市银行数量高达 11 家, 两家城商行总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浙江省上市银行 5 家,总资产规模大于 1000 亿元的 商业银行多达 20 余家。江浙两地优质区域性银行数量众多,且基于江浙地区小微企业经 营活跃的特征,当地大多数银行将零售和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群,竞争趋于同质化。此外,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也是国股行的兵家必争之地,股份行在江浙地区重点城市均设有分行, 分支机构数量多于其他地区,江浙两省分支机构数量占大部分股份行总量在 14%以上。而 四川省为国股行的布局薄弱地带,大部分股份行仅在成都设有分行,分支机构数量占比不 高。此外,2021 年,四川省商业银行总资产在 1000 亿元以上的仅 8 家,成都银行在当地 不存在实力雄厚的强势对手。

2.2.2 对标国股行分行:资源配置与决策机制占据优势

成都市并非国股行布局重点区域,成都银行资源配置与决策机制层面具有竞争优势。相较 于国有行/股份行在四川省或成都市的分行,成都银行自身优势体现在:第一,成都银行在 成都市资源配置占绝对优势。通常国有行和股份行的资源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 济发达地区倾斜,中西部并非布局重点,网点、人员和资源分配偏弱。而成都银行经营的 大本营就在成都市,网点数量、人员配置和营销重点都集中在成都市发力,与国股行相比, 资源配置占绝对优势。第二,成都银行总行在成都,决策机制短平快,项目审批比国股行 分行更加灵活高效。作为成都市地方法人银行,成都银行深耕本土多年,对当地企业的经 营情况更加了解,在筛选项目和项目调查过程中更具有信息优势;此外,相较于国有行和 股份行,成都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简单,层级数量少,项目决策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决策 机制灵活高效,在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背景下,成都银行高效的放贷流程更受企业欢迎。 第三,成都银行与成渝两地区域性银行开展合作,合力与国股行进行竞争。2020 年成都 银行与重庆银行签署《共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时积极与成都农商行合作争取基建项目授信业务,与成渝两地区域性银行展开合作可形 成合力,在大项目资源争取上更具有竞争优势。第四,竞合共存,成都银行积极与大行四 川省分行合作。成都银行高管大多是川渝两地国有行系统背景出身,业内人脉资源丰富, 积极促成成都银行与大行四川省分行开展战略合作,学习大行先进管理经验等,与大行竞 合共存,共同成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3 对标本土银行:核心客群和区域布局错位竞争

成都银行 VS 四川银行:股东背景和区域布局均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2020 年 11 月,四 川银行以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为基础,引入 28 家投资者,采取新设合并 方式成立,是四川省首家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但其与成都银行竞争关系并不明显。股 东背景层面,四川银行前两大股东分别为四川金融控股集团和凉州山发展控股集团,背靠 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财政厅和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国资委,四川银行未来更多偏向省级业 务,长期来看与成都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第二,区域布局层面,四川银行发源于攀枝花市 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营业机构覆盖成都、攀枝花、凉山州、自贡、内江、达州、 雅安、泸州、眉山、广安等 10 个市(州),而成都银行在攀枝花市、凉山州则没有布局。 此外,两家银行资产规模差距较大,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资产总额为 8378 亿元, 而四川银行仅为 1848 亿元,与成都银行相去甚远,在规模效应、贷款投放、业务发展等 方面相对受限。

成都银行 VS 成都农商行:核心客群差异化,合作大于竞争。成都农商行和成都银行股东 背景有交叉、资产体量相当(截至 2021 年末,成都农商银行资产总额为 6182 亿元,成 都银行为 8378 亿元)、业务重心均在成都,但二者客群层面形成差异化竞争,且合作关系 大于竞争关系。2020 年 4 月,“安邦系”退出成都农商行,成都农商行重回成都市国资委 怀抱,未来或将瓜分部分成都银行对公项目资源。但成都农商行股权结构经过一次大洗牌 之后,公司层面经营管理、业务战略以及股东资源对接都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预期短期 内对成都银行影响不大。此外,成都农商行经营重心下沉,以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为主, 小微企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近 50%;成都银行在“高效资产立行”的战略指引下,以服务 低风险的市政类项目为主,重点营销优质的中大型客户,二者在客群层面差异化竞争。同 时成都农商行和成都银行之间也存在信贷合作,以抵御国有行和股份行在成都的分支机构 形成的竞争,总体来看,二者之间合作关系相对密切。

2.3 经济环境向好+同业竞争温和,贷款市占率稳步提升

成都银行贷款市占率持续提升,对标其他城商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成都银行以成都市为 业务中心,成都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以及温和的竞争环境为成都银行提供了高速成长的 沃土。成都银行 2020 年之前独享成都国资委股东,和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对公基建类贷款、居民按揭贷款和对公活期存款等业务层面已建立自有竞争优势。2017 年以来成都银行在成都地区的贷款市占率不断提升,2021 年成都银行在成都市的贷款市 占率为 6.02%,较 2017 年(4.04%)提升 2.18pct。对标其他上市城商行的贷款市占率, 例如宁波银行(13.00%)、北京银行(8.00%)以及上海银行(6.65%)等,成都银行在 成都市的贷款市占率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三、稳定存款立行,揽储能力优异

3.1 揽储能力强,低成本支撑净息差

3.1.1 净息差以低负债成本为核心支撑

2021 年成都银行净息差为 2.13%,在上市城商行中居第 6 位,处于中上游位置。基于成 都银行的“低风险资产”投放风格,其生息资产收益率落后于同业,2021 年在上市城商 行中排名第 10。其净息差表现优异主要得益于负债端成本的管控能力,2021 年成都银行 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仅为 2.17%,位居同业第二,优秀的负债端成本管控能力使得成都银 行在资产端收益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净息差表现依然可观。

3.1.2 高存款占比+低存款平均成本率构筑低成本护城河

2015 年央行多次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占比高的成都银行负债端成本优势逐渐凸显; 2016 年成都银行计息负债成本降至历史低位,仅为 1.77%,同比下降 59BP,进一步拉大 与其他上市城商行的差距。此后成都银行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在低位企稳,在同业中维持 较大优势,是支撑成都银行净息差亮眼表现的核心因素。2021 年,成都银行计息负债平 均成本率仅为 2.17%,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 2 低,仅高于宁波银行。成都银行负债端成 本的亮眼表现主要源于:1)优秀的揽储能力之下存款占计息负债比例高;2)不同于其他 区域性银行的高息揽储策略,成都银行核心客户粘性强,存款平均成本率较低。

低息揽储:活期存款占比高+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低。2021 年,成都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 为 1.98%,仅高于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第一,从存款的期限结构来看,截至 2021 年末, 成都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 44.35%,在上市城商行中位居第五,活期存款是客户在银行的 自然沉淀,定价低于定期存款,且加息或者降息的周期中活期存款定价波动都较小,成本 比较稳定。第二,从存款客户结构来看,2021 年末,成都银行对公存款占比为 58.87%, 其中对公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为 35.70%,在上市城商行中仅低于杭州银行和青岛银行, 对公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财政专户和对公授信业务的派生,成都银行财政专户数量多,对 公客户基础扎实,活期存款高占比优势可持续强。第三,成都银行核心客户粘性强,具有 一定的存款溢价能力,其个人和公司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均低于同业。

3.2 对公零售双管齐下,存款根基不断夯实

3.2.1 揽储能力一流,存款占比位居同业前列

坚守“稳定存款立行”,成都银行在成都市揽储能力强势。成都银行坚持“稳定存款立行” 的经营发展理念,一直以来存款在计息负债中都占据较高的比例,2021 年成都银行存款 占计息负债比例为 78.44%,居于上市城商行前列。受益于成都市温和的竞争环境,成都 银行在成都市的吸储能力一流,近十年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速均持续高于成都市存款增 速,2022 年 3 月,成都银行存款余额为 5905.64 亿元,同比增长 22.39%,高于成都市存 款增速 10.48pct。拆分其存款结构来看,对公活期存款和个人定期存款为成都银行存款的 主要来源,2022 年 3 月末二者合计占存款比例为 66.37%。

3.2.2 企业端:完备的财政存款账户体系+对公授信业务派生

企业存款维持高增速,存款活化程度高。企业存款作为成都银行的存款压舱石,占比维持 在 60%左右。得益于完备的财政存款账户体系和对公授信业派生大量活期存款,成都银行 企业存款一直维持较高增速,2022 年 3 月,成都银行企业存款余额为 3312.63 亿元,同 比增长 12.45%,高于成都市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其中以对公活期存款为主,2021 年成都银行对公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 35.70%,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三。

(1)财政账户体系完备,涉政存款具有先发优势。财政事业单位存款具有规模大、稳定 性强、成本低以及不占用信贷资源的优势。成都银行凭借深厚的国资委背景和管理层在当 地丰富的人脉资源,早年间就注重涉政类存款账户的精准营销,历经多年的深耕,成都银 行财政专户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近年来中标财政局代管资金账户、农民社会保险资金账 户、医疗保障局资金账户等财政存款专户。并且财政专户一旦开立,在存续期内不会轻易 取消,为成都银行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稳定的对公活期存款。同时成都银行开设财政专户十 余年,多年服务经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以及良好的服务绩效,在财政存款竞标方面具 有相当的竞争优势。2021 年,成都银行在四川省省级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中 中标 12.3 亿元,占总中标额度的比例为 12.3%,较 2020 年提升 2.58pct,财政存款中标 利率为 1.82%,低于成都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为拉低成都银行成本做出贡献。

(2)大量的对公授信业务派生存款。成都银行国资委背景深厚,重点营销当地优质对公 客户,其对公贷款占比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一,大量的对公授信业务为成都银行对公揽储提 供活水之源。在“稳定存款立行”的战略指引下,成都银行充分发挥地方商业银行的信息 优势,强化精细化服务和精准营销,沉淀结算存款等短期限、低成本的活期存款。

(3)财资管理系统独具竞争优势,拓宽揽存渠道。2021 年成都银行上线财资管理系统, 搭建的大额资金监测平台可满足各级国资监管对企业大额资金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 求,是四川省内唯一一家具备相关服务能力的商业银行,协助成都文旅集团、成都交投集 团、市公交集团等各地国资委下属企业完成大额资金动态监测报送工作。财资管理系统上 线半年后,管理企业已达 272 家,管理银行账户超 1000 户,进一步拓宽成都银行对公揽 储渠道,夯实存款根基。

3.2.3 居民端:密集的营销型网点布局+公私联动强化代发营销

市场空间大+自身禀赋优,成都银行居民存款增速一骑绝尘。截至 2022 年 3 月末,成都 银行个人存款余额为 2347.49 亿元,同比高增 29.53%,远高于成都市个人存款增速。从 市场环境来看,成都市常住人口多,居民储蓄需求大,为成都银行揽储创造了较大的市场 空间。从成都银行自身禀赋来看,第一,成都银行网点布局密集,并且跟随成都市热点居 住区拓展其储蓄网点,在居民通勤的高频地铁站点布放 ATM 机,对成都市居民渗透率高。 第二,成都银行较早进行从功能型网点向营销型网点的转型,重视社区宣传和客户管理, 建立有效的客户管理系统,与客户联系紧密,及时掌握客户资金动向,网点吸储效率较高, 2021 年成都银行网均储蓄存款为 9.37 亿元,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三。在客群层面,一 方面成都银行加强对风险厌恶的老年群体进行营销,增加稳定的个人定期存款;另一方面 针对年轻客群,成都银行不定时推出营销活动,鼓励客户微信和支付宝绑定银行卡,沉淀 个人活期存款。第三,成都银行坚持公私联动,跟进行政事业单位代发项目,抓住城乡统 筹、城市化建设等有利时机,大力营销一次性代发项目,以及加大优质企业的工资代发营 销力度,沉淀代发资金。

四、政金护航高扩张,进击大零售2.0

4.1 政金扩表动力足,预期21-25总资产GAGR为16%-17%

4.1.1 与成渝发展同频共振,对公基建特色突出

成都银行信贷业务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复盘成都银行贷款扩张历程,与其整体发展阶段 呈现出一致性波动,历经三个阶段。2007 年-2012 年(期间 CAGR 为 25.04%)的高速 成长期,2013 年-2016 年(期间 GAGR 为 7.19%)的发展瓶颈期,2017 年至今的战略机 遇期,2022Q1 成都银行总贷款和公司贷款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33.41%和 38.91%。从贷款 结构上来看,源于其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深厚的国资股东背景,成都银行同成都地区 公共财政部门、水利、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广泛而长期的合作 关系,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一直占总贷款比例在 70%左右,2022Q1 成都银行对公贷款占比 为 76.30%,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一。

与成渝发展同频共振,对公基建特色突出。2016 年以来,伴随成渝地区经济战略的不断 升级,基建投资加码,成都银行抓住成渝两地的基建景气周期,与“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 发展共振,运用“产业生态园区建设贷款”、“城市更新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配套融资” 以及“住房租赁项目贷款”等特色企业信贷产品服务成渝建设中的基建项目,信贷投放逐 渐向风险较低的大基建类行业倾斜,2021 年成都银行基建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为 43.5%, 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一。

4.1.2 结构变迁:大基建类行业后来者居上

成都银行对公贷款投向变迁:复盘近十年成都银行贷款投放行业,我们发现 2015 年为其 对公贷款结构分水岭,2015 年之前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占据成都银行对公贷款行业投放 的前两名,2015 年之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大基建类行业占比 大幅提升,成为对公贷款的主力军。主要是成都银行响应国家监管政策、风险偏好降低、 抓住川渝基建景气周期,主动进行信贷结构的调整等原因。

房地产和制造业贷款占比缘何下滑:2011 年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例合 计达到 41.24%,2011 年之后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收紧,成都银行响应监管要求, 减小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制造业贷款层面,2015 年之后受市场需求下滑,制 造业低端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制造业贷款出现大量风险暴露,成都银行为保证资产质量, 主动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总量,减少了传统制造业的信贷投放。

大基建类如何后来者居上:管理层资源赋能+抓住时机精准营销,政金资产业务建立稳固 护城河。2015 年成都市政府创新采用“拨改租”业务模式推动成都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成都银行及时抓住基建机遇,加大对还款来源稳定且政府授权部门对外发布的“拨改租” 项目的营销力度。基于政府和企业签署完毕的租用合同所产生的稳定租金收入,向企业提 供融资支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随之高增。同时 2016 年以来成都市各级政府加大了 环境治理力度,成都银行快速响应,增加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项目的投放,支持市政 建设、民生工程等地方重点项目建设。2020 年成渝两地经济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基建二次发力,成都银行基于先发优势,在市政和基建项目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服务经验和产 品创新能力,同时成都银行国资背景深厚,管理层出身川渝地区大行、监管机构与财政局, 市政业务资源充足,叠加成都银行“一圈一区一方案、一园一企新服务”的精准营销方案, 成都银行在当地市政类/基建类项目授信业务形成稳固的护城河,成为当地政金资产业务首 选银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1.3 扩张路径:中短期基建支撑,长期锚定成渝产业升级

乘成渝经济建设东风,成都银行规模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自 2016 年我国提出建设“成 渝城市群”后,国家战略机遇带来成渝区域经济发展利好,大量基建项目上马。2017 年 成都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开始加快,较上市城商行整体资产增速高出 9.01pct。2020 年 3 月 中共中央提出“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成渝经济战略地位上升至第一梯队,基建二次发 力,为成都银行基建条线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成渝战略并非短期之计,新老基建高景气度将持续。2020 年中央提出建设“成渝两地双 城经济圈”后,各方面规划和政策类文件频繁落地,成渝地区基建投资力度有增无减,2022 年成都市总投资为 2.51 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3475 亿元。此外,2021 年 12 月推动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提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2 年拟推进重大项目 160 个、总投资约 2 万亿元。2021 年 12 月发改委印发《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 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 1 万公里以上,完善重庆、成都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2022 年 5 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泛在智能、集约高效、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且在信 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规划指标。预期中短期成渝两地新老基建融资 需求将持续释放,而市政类项目和大基建类行业的信贷业务正是成都银行的优势所在,有 望进一步强化其优质低风险资产投放的可持续性,成渝两地的有机联动也将拓宽成都银行 重庆分行发展空间。

长期锚定成渝地区产业升级,科创金融服务或成第二增长极。2018 年,四川提出加快构 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 工 5 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成都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 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一直 以来都是成都的优势产业。2020 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 1.01 万亿元,是成都首个 产值破万亿元的产业。2020 年 6 月,川渝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 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 3 万亿 元。此外,成都坐拥超 60 余所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丰富。预期在战略升级、政 策催化以及科技人才集聚的合力推动下,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成都银行在川渝 两地产业升级背景下,重启制造业金融服务,和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成都市科技局等 行政单位合作推出覆盖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 279.36 亿元,同比高增 43.9%,其中省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247.69 亿元,增速高达 84.66%。此外,成都银行还联合高新区政府、非银金融机构共同 推出“股债通”,满足科技型企业因研发周期、生产周期长的中长期融资需求。截至 2021 年末,成都银行为成都市超 80%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4.1.4 扩表测算:2021-2025年期间总资产GAGR为15%-17%

以《四川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为基础参考,对成都银行总资产结构和贷款区 域布局进行拆分,基于下文的前提和假设,对成都银行 2022-2025 年在区域政策优势及政金 业务利好下的总贷款和总资产进行预测,在保守估计(设四川省贷款增速为 10%)/中性估计 (12%)/乐观估计(13%)下,2021-2025 年成都银行总贷款 GAGR 分别为 20.35%/21.89% /22.67%,总资产 GAGR 分别为 15.58%/16.47%/16.92%,中短期成都银行扩表景气度具有较 强的可持续性。

测算前提:

(1)根据《四川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2025 年四川省本外币贷款余额计划 达到 11.5 万亿元,隐含 2020-2025 年期间 CAGR 为 10.12%,2021 年四川省本外币贷款同比 增速为 13.1%,2016-2021 年期间 CAGR 为 13.03%; (2)成都市强省会特征明显,2016 年以来成都市本外币贷款占四川省比例维持在 57%以上; (3)2021 年成都银行总贷款同比增速为 37.25%,在成都地区市占率为 6.02%,总资产同比 增速为 17.77%。

假设条件:

(1)在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设 2022-2025 年四川省本外币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为 10%/12% /13%; (2)2016-2021 年期间成都市贷款占四川省贷款比例维持在 57%以上,设 2022-2025 年期间 成都市贷款占比维持在 57%。 (3)成都银行在当地竞争优势明显,市占率稳步提升,设 2022-2025 年期间成都银行市占率 分别为 7%/7.5%/8%/8.5%。 (4)成都银行积极拓展省内其他城市和省外网点,其他地区贷款余额维持高增,设 2022-20 25 年期间成都银行其他地区信贷增速分别为 25%/25%/20%/20%。 (5)设 2022-2025 年成都银行非信贷类资产增速为 10%。

4.2 守正出新,“金融+科技”驱动大零售2.0

4.2.1 按揭贷款为零售主力军,严监管下增速受限

按揭贷款为零售主力军,监管要求下占比需压降。由于成都常住人口多、房价收入比低的 特征,成都市居民按揭贷款需求旺盛,与其“高效资产立行”的经营理念相契合,成都银 行 2015 年之后加大资产质量优异的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压降不良率攀升的个人消费 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2018 年末,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比例高达 92.8%,较 2012 年大幅提升 28.3pct,而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占比相较于 2012 年则分别下降 20.49pct 和 10.46pct。2020 年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后,成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 监管线,按揭贷款增速放缓,占比不断下降,2021 年末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比例为 86.58%, 同比下降 3.88pct,但依然维持较高比重。

4.2.2 “金融+科技”驱动大零售2.0,非房零售贷“量质齐升”

“金融+科技”驱动大零售 2.0 模式,以按揭贷款为基石,培育消费贷和财富管理新增长 极。2019 年之后,成都银行就在“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战略指引下,加大零售业 务开拓力度。2021 年 “大零售转型项目”正式投产,构建零售客户数字化经营体系,“金 融+科技”双轮驱动成都银行迈入大零售 2.0 赛道。在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受监管压制背景 下,成都银行被迫走出房贷舒适区,以非房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为重要抓手,推动零售业 务高层次转型。

走出房贷舒适区,非房零售信贷“量质齐升”。成都市常住人口多,房价收入比低的特征, 决定了成都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同时成都银行拥有程锦消费金融子公司,可在全 国范围内展业,可与成都银行充分协同,推动消费贷上量。2019 年之后成都银行加大了信用卡营销力度,信用卡产品矩阵齐全,除“白卡、金卡、普卡”等银联标准信用卡之外, 成都银行还面向各级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发行“公务卡”,面向蓉漂人群发放“菁英卡”。 同时积极围绕居民“吃喝玩乐”各种生活场景精准营销,推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2021 年成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分别高增 73.52%/11.08%/62.34%,零售业务结构改善。在资产质量层面,过去成都银行消费贷把 控不严,出现大量不良资产,2019 年重启非房零售信贷之后,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个人 消费贷款实行白名单制,客户选择过程中自带风控,非房零售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其 中信用卡不良率较低,2021 年不良率仅为 0.46%。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分 别为 3.89%和 4.79%,较 2020 年大幅下降 5.14pct 和 4.19pct。

4.2.3 财富管理蓄力补中收短板

理财子牌照有望落地,财富管理业务空间广阔。2020 年四川省高净值客户(可投资资产>1000 万)数量超过 10 万人,在全国省市中排 名第 7,且成都银行为成都市企事业单位工资代发银行,公务员、国企职工等优质客群基础良 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潜力较大。目前“芙蓉锦程”系列理财产品凭借收益稳健,风险低的特 点,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口碑,已经成为成都银行的靓丽名片。近年来成都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 余额高速增长,2021 年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达到 631 亿元,同比增长 19.48%。此外,成都 银行于 2019 年筹备设立理财子公司,理财子成功设立可助力成都银行进一步强化理财业务资 产配置和投资研究能力。目前成都银行财富管理主要是靠理财业务驱动,客户价值贡献潜力仍有待挖掘,未来将在基金代销、私人银行业务等大财富管理层面重点发力,补足中收短板。

4.3 房贷占比双双触线,无需过度担忧

成都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均超过监管红线。2020年12月31日, 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业金融机制度 的通知》,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即银行业机构房地产贷款余 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该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 额的比例应满足监管确定的管理要求。其中成都银行归类为第三档: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 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上限分别为 22.5%和 17.5%。2021 年末,成都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为 28.1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为 21.88%,分别超出 监管线 5.65pct 和 4.38pct。

关于成都银行房地产贷款双双触线,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忧。

第一,响应监管要求下,成都银行已对房地产贷款占比进行压降。2021 年末,成都银行房地 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相较于 2020 年末已经大幅下降 6.49pct 和 3.91pct。成都银行 于 2020 年 12 月、2021 年 4 月发行两期住房按揭贷款证券(RMBS),规模合计 24.90 亿元, 发行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可实现个人住房贷款出表,压降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此外,监管层也为 超标银行设置了过渡期,“超出 2 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 4 年”,且“对于业务调整过渡期结束后因客观原因未能满足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可以适度延长过渡期”,成都银行尚有很长时间进行业务调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第二,成都银行正处于贷款的扩张周期,以时间换空间之下,房地产贷款压降压力不大。成渝 战略升级之下大量基建项目上马,成都银行对公基建类贷款放量在即,同时其制造业贷款重回 景气区间,推升贷款总额高速增长,在以时间换空间的维度之下,其分母(总贷款)的快速增 加也可减轻对分子(房地产贷款)的压降压力。

第三,监管层对房地产政策执行纠偏对成都银行形成短期利好。2021 年 9 月以来,监管层在 各种场合频繁对房地产多次发声,对前期房地产政策执行进行纠偏,房地产政策边际有所放松, 例如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进一步减轻了商业银 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的压降压力,对成都银行形成短期利好。

第四,成都银行房地产贷款中按揭贷款为大头,资产质量层面无需担忧。成都银行房地产贷款 占比中大头是居民按揭住房贷款,资产质量十分优异,2021 年,按揭贷款不良率仅为 0.25%。 房地产行业对公贷款层面,成都银行早年间就已经开始压降规模,此外,2021 年房地产行业 不良率为 1.18%,风险小幅上升但依然处于可控水平。

五、财务透视:量增、价稳、质优

5.1 盈利表现:恢复成长,未来可期

成都银行历经高速成长期、发展瓶颈期,2016 年后迎来战略机遇期,业绩持续高增,成 长性凸显。2022 年第一季度,成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48.36 亿元,同比增长 17.65%,增 速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二,仅次于南京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1.51亿元,同比增长28.83%, 增速为上市城商行第二。

5.1.1 走出低谷,量增价稳成长性确定

走出低谷,扩表提速是业绩核心变量。成都银行坚持存贷本源业务,净利息收入为主要营 收来源,占营收比例持续维持在 80%以上,其中债券投资和信贷投放贡献 90%以上的净 利息收入。源于净利息收入的高占比,净利息收入增速和总营收增速呈现出一致波动。 2015-2016 年期间,成都银行总资产增速大幅放缓,同时净息差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央 行降息冲击,量价均弱背景下净利息收入出现负增长。2016 年后成都银行内外部环境均 大幅改善,2017 年业绩开始全面跃升。2017 年成都银行非息收入高增 98.64%,拉动营 业收入增速进入上行通道。2018 年总资产高速扩张,净息差逐渐企稳,成都银行利息净 收入在“以量补价”之下恢复增长。2020 年成渝战略再上一阶,基建二次发力,成都银行总资产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以量补价”逻辑得以延续,业绩景气度持续性可期。

5.1.2 净利润拆解:“以量补价”逻辑延续

“以量补价”逻辑延续,拨备对利润的负向拉动力度下行。对成都银行近三年净利润表现 进行拆解分析,成都银行“以量补价”的逻辑明确,生息资产的量增为净利润增长的主要 驱动因素,2021 年生息资产拉动净利润增长 49.03%,相较于 2020 年大幅上升 23.97pct; 资产定价下行压力下,净息差对净利润形成拖累,负向拉动净利润 5.38%;中间业务收入 和投资净收益分别拉动净利润增长 2.75%和-1.05%,对净利润贡献力度较小。在成都银行 贷款放量的背景下,拨备计提为拖累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2021 年成都银行资产减值 损失负向拉动净利润 11.38%,为负向拉动利润的主要因素,在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 好,不良生成风险可控的背景下,拨备对利润的负向拉动作用已经大幅减小。此外,在加 大金融科技投放力度和信用卡营销力度的背景下,成都银行管理费用有所提升,负向拉动 净利润 9.84%。

5.2 资产质量黄金期至,拨备反哺有空间

复盘近十年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情况,我们认为成都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不良率攀升时期(2011-2014 年)、存量风险出清时期(2015-2018 年)以及资产质量持 续向好的黄金时期(2019 年-至今)。由于商业银行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经营特点,不 良率为滞后指标,成都银行资产质量发展周期因而滞后于其业绩和总资产发展周期。

不良攀升时期(2011-2014 年):2011-2014 年期间,四川省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制造业 产能过剩,导致成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同时成都银行总贷款规模增速放缓,存 量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攀升,2015 年不良率达到历史高点 2.35%。

风险出清期(2015-2018 年):2015 年之后,成都银行加大不良认定力度充分暴露隐性不 良风险;多措并举加速存量不良贷款核销转出出清存量风险;主动优化资产投放结构,加 大风险较低的大基建类行业贷款以及居民按揭贷款投放力度,同时加大贷后管理力度,双 管齐下严控不良新增。2015-2017 年期间成都银行连续三年实现不良“双降”,2018 年不 良贷款率为 1.54%,相较于 2015 年末大幅降低 81BP。

资产质量的黄金时期(2019 年-至今):2022Q1,成都银行不良率降为 0.91%,较 2015 年末大幅降低 1.44pct。同时其关注率、逾期率等前瞻指标也表现亮眼,不良净生成率下 行至历史低位。

5.2.1 内忧外患:不良率出现攀升

市场与个体因素双重影响导致成都银行不良率快速上升。从外部环境来看,在我国宏观经济增 速下行,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2010 年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增速开始攀升,受东 西部产业链分工影响,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不良暴露的时间节点滞后东部 地区。2013 年之后四川省不良贷款增速开始攀升,2014 年和 2015 年不良贷款增速分别高达 84.86%和 79.30%,高于全国增速 42.55pct 和 28.05pct。从内部原因来看,2015 年之前成都 银行风险偏好较高,对公贷款多集中于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高风险高 收益行业;同时 2013 年成都银行管理层换届后有意加速存量不良风险暴露,导致成都银行不 良贷款率持续攀升,2015 年成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 31.60 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历史高点 2. 35%。

5.2.2 认定力度趋严,核销力度加大,存量风险出清

不良认定趋于严格审慎,资产质量得以做实。2016 年原银监会要求组织开展不良贷款分 类偏离度检查,对商业银行不良认定标准提出要求。2018 年 3 月,原银监会印发《关于 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提出将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 款的银行,可以享受拨备覆盖率要求由 150%调整为 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 由 2.5%调整为 1.5%~2.5%的监管优惠。在监管引导下,2015 年后成都银行加大对不良 贷款的认定力度,2015-2018 年偏离度与逾期-不良剪刀差不断收窄,2018 年成都银行偏 离度、逾期-不良剪刀差分别为 98%和 0.57%,分别较 2015 年大幅降低 90.80pct 和 2.50pct。

加大核销转出力度以出清存量风险。在存量风险化解方面,2015 年后成都银行在加大不 良贷款认定力度的同时,加速存量风险的核销与出清,持续推进“一户一策”风险处置方 案,强化信贷风险管控考核办法,通过现金清收、资产转让、以物抵债、核销等方式多措 并举对存量不良贷款进行清收压降。2015-2018 年期间成都银行不良贷款核销转出率维持 高位,分别为 41.34%、87.87%、63.23%和 59.88%,在其较高的不良核销力度之下, 2015-2017 年期间成都银行连续三年实现不良“双降”,2017 年不良贷款余额为 25.20 亿 元,较 2015 年下降 20.29%,2017 年不良率为 1.69%,较 2015 年末下降 66BP,资产 质量的存量风险得以充分出清。

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强化贷前筛选和贷后监管严控不良新增,成都银行不良净生成压力得 以缓释。在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层面,2015 年之前成都银行风险偏好较高,不良率高发的 制造业(2015 年不良率为 4.65%)与批发和零售业(2015 年不良率为 11.98%)等高风 险行业贷款占比较高。2016 年后成都银行主动降低风险偏好,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对公 贷款层面加大了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资产质量优异的大 基建类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零售贷款层面持续压降不良率攀升的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占 比,不良率较低的居民按揭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在强化贷前筛选和贷后监管层面,为加强 增量风险防范,成都银行不断加强客户筛选,提高客户质量;强化对信贷投放对象经营性 现金流管理,提高对其第一还款来源的严格把控;同时信用风险化解纳入分支机构 KPI 绩效考核体系,将分支机构经营层绩效工资与信用风险降控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信贷投放 结构优化和强化信贷风险管控力度双管齐下,叠加 2015-2018 年期间出清存量风险,成都 银行新增不良得以缓释,不良贷款净生成率逐年降低。2018 年成都银行不良净生成率为 0.58%,较 2015 年大幅下降 44BP。

5.2.3 存量风险出清,新增不良可控

卸下不良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成都银行资产质量黄金时期已至。历经四年的风险处置,成 都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风险已经充分出清,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减轻。2021 年,成都银行 核销转出率仅为 6.80%,同时成都银行不良净生成压力较小,2021 年,成都银行不良净 生成率已下降至 0.07%。2018 年后成都银行已完全卸下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资产质量 持续向优,2022年第一季度,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1%,较2015年大幅下降1.44pct; 广义不良率(关注率+不良率)仅为 1.36%,为上市城商行第三低,仅高于宁波银行和杭 州银行。从偏离度与不良率两个维度横向对比来看,2021 年,成都银行贷款偏离度处于 城商行中游水平,但不良率处于城商行领先地位,为上市城商行第二低,即使未来成都银 行进一步加大不良认定力度,成都银行的不良率仍有一定的容忍空间。

低风险资产投放策略自带“风控”,资产质量可持续性无忧。成都银行揽储能力构筑的低 成本优势使得其在资产端的投放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必采取“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放 策略去承担高不良生成隐患,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在其管理层稳健的经营风格下,成 都银行资产投放秉承“高效资产立行的”原则,资金主要投向领域为信贷和债权投资,债 权投资中非标占比较低,以债券投资(占比 63.33%)为主,其中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行的 债券占比为 45.53%,企业发行的债券占比仅为 14.75%。信贷投放则具有显著的具有显著 的“高占比-低不良,低占比-高不良”特征,以风险较低的大基建类行业贷款和个人住房 贷款为主,前四大信贷投向的不良率均低于 1.2%。在其管理层稳健的经营风格下,低风险资产投放策略自带“风控”,成都银行不良生成隐患较小,优异的资产质量可持续性强。

5.2.4 开启拨备反哺利润阶段

不良出清资产质量压力小,开启拨备反哺利润阶段。2015 年后成都银行通过加大核销, 严控新增等方式出清风险,不良率持续下行,同时 2018 年之后成都银行拨备计提力度不 断加大,其贷款减值准备增速持续高于上市城商行整体,成都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得 以持续提升。2022Q1 拨备覆盖率为 435.69%,较去年末提升 32.81pct,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此外,由于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关注率、逾期率、不良净生成率 等领先指标均处于上市城商行较优水平,不良风险暴露压力较小,成都银行信用成本得以 下行,2021 年成都银行信用成本为 1.24%,位于上市城商行低位,处于业绩释放时期。 2022Q1 成都银行“税前利润增速-拨备前利润增速”为 14.04%,开启拨备反哺利润阶段, 伴随成都银行资产质量的持续向优,拨备仍有较大反哺利润空间。

5.3 低成本和高杠杆共筑亮眼ROE

低成本+高杠杆,成都银行 ROE 位居上市城商行首位。2021 年成都银行 ROE 达到 17.60%, ROA 为 1.10%,均为上市城商行银行第一,盈利能力大幅领先同业。对 2021 年上市城商 行 ROA 进行杜邦分析,横向对比,我们发现成都银行亮眼的 ROE 表现主要源于其优秀 的成本控制和高杠杆经营模式。2021 年成都银行利息支出贡献率(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 和业务及管理费贡献率(业务管理费/平均总资产)分别在上市城商行中排第 3 和第 5,成 都银行成本控制能力较为突出,较低的利息支出主要是源于成都银行优异的低息揽储能力, 较低的管理费用主要是因为成都银行以大基建类对公业务为主,营销费用和员工薪酬支出 较低。此外,成都银行基于成本优势加大杠杆,通过扩大负债规模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 2021 年成都银行权益乘数达 15.97,为上市城商行第 3 高,仅低于杭州银行和青岛银行。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69965.html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暂无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