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根普普通通的香蕉突然火了。原因是一位艺术家从超市买来香蕉,然后用银灰色胶条将其固定在美术馆的墙上,作为一个艺术品向观众展示。
据说,这个作品总共卖出去了三个。一根0.3美元的香蕉,摇身一变,成了价值12万美元的奢侈品。
一根12万美元的香蕉
胶条香蕉的做法看似博人眼球,但如果我们把视线往前回溯100多年,就会发现,它不过是对艺术家杜尚的模仿(或者说是致敬)。
1917年,杜尚在一个男用小便池签上名字,堂而皇之地放入艺术馆中。作为挑衅传统艺术的形式,它颠覆了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当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签了杜尚名字的小便池
为什么这两个作品会带来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呢?
个中原因在于,“香蕉/小便池+艺术馆”的组合,是自带矛盾属性的。它们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原有认识,引发强烈的情绪冲击力,所以才会有人见之生厌,有人重金购买。
这种“打破-重新组合”的方式,在创新导师王可越看来,是基于深刻洞察之上挑起“场景冲突”的典型案例,对于今天人们进行跨界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且对“创新”要求极高的时代,为了找到好创意、好点子,许多人深陷焦虑的泥潭。
王可越在《创新化生存》一书中提出,创新其实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底层逻辑,他从当下常见的创新障碍入手,总结出独到的5步“创新化生存工具包”,最后给出个人成长的建议:努力成长为“T型”人才,才是创意时代的生存之道。
《创新化生存》书封
一项数据调查指出,各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通常在10年左右:美国约为8年、日本12年、中国则只有3年。
不只是中小企业,一些曾经的行业巨头也面临着尴尬处境:手机帝国诺基亚被微软低价收购、一度市值高达310亿美金的柯达在2012年申请破产,而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手机出货量跌至全球第四。
残酷的数据和现象指向一个事实:在当今这个时代,行业和市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一个企业是“安全”的。今日的行业翘楚,明天就可能成为失败案例,这也是许多人焦虑的源头所在。
走出这种焦虑,第一步是要了解大量企业为什么“短命”?为什么一些公司的辉煌只持续短短数年,就风光不再?原因之一就在于“创新力”出了问题,没有提供最贴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概括而言,有3种常见的创新障碍:
一是理性缺失,只有情感层面的自我抒发,而未形成有逻辑的思路和体系。市面上一些所谓的“项目”,只给出一个唬人的噱头,但具体怎样实施、有哪些预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都乏善可陈。
一个创意的诞生
二是过于强调理性,而忽略了真实的感受。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严重的“数据崇拜”倾向,一切唯数据马首是瞻。事实上,数据固然重要,但产品和服务是面向人的,隐藏在冰冷的调查数据之下的,才是他们的真实需求。
三是过度的完美主义,行动远远滞后于思考。真正的好产品是在不断实践-修正的循环中打磨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靠思考可以解决的。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认识这些障碍之余,更要突破它们,正如王可越所说:
在如何提升创新化生存能力方面,《创新化生存》 中给出了一个“5步工具包”,分别是: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从感性、理性、行动三个层面逐一突破,每一步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创新化生存工思维导图
反思环节强调的是“问题”,要学会提问,找到合适的“真问题”并深入挖掘。在消费领域,最重要的是找到目标群体所渴望和焦虑的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
比如对于“杀时间”的需求,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时,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就恰好填补了人们的空余时间,正如今天的手机游戏、新闻客户端是打发碎片时间的神器。
感受环节,则要求我们摆脱思维定式,真正地“看见”需求。伟大艺术家的得意之作大都与此有关,高更放弃了巴黎的舒适生活和股票交易员的职业,到塔希提与当地人一起生活,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题和画风。塞尚痴迷于研究物体的几何构成,将事物看成线条、形状的组合,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潮流。
这种“看见”是沉浸式的,是深刻的。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说,在此基础上,还须跳出数据的窠臼,真正走入人群之中,了解潜在用户的真实看法。
洞察环节,是创意生产的关键一环。有特别的洞察,才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点子。杜尚的小便池、胶条+香蕉的艺术如此,纽约机场洗手间里“小便池上的苍蝇”也是如此,他们都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某一个真实而微妙的心理特质,并加以利用,而它们产生的契机往往是最寻常的生活细节。
近几年风靡欧美的Snapchat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它的“阅后即焚”功能让人们可以选择1-10秒的“照片生命期”,这个新奇的功让它迅速脱颖而出,获得数亿美元的融资。
这个创意的诞生,据说来源于课堂上学生们互传纸条的场景。研发者没有将其视为常见现象一笑了之,而是敏锐地联想到:是否可以在软件上推出类似的功能?于是,从课堂上的小动作,变成数十亿美金的大生意。
“阅后即焚”的社交软件Snapchat
创意环节,重点在于重构空间、讲好故事。一个鼓励创新的空间环境,是创意的催化剂。
众多IT人才趋之若鹜的谷歌,就拥有令人艳羡不已的办公环境:办公室里有丰富的游乐设施、员工可以带狗狗上班,上下班时间没有明确限制等等。更重要的是,公司鼓励员工提问,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正是这样的机制,才使得它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行动环节是将创意原型投入实践、不断修正直至臻于完善的过程。王可越提出“原型思维”的概念,也就是创意应该“快速、准确、粗糙”,迅速投入实践环节进行检验,在不断试错中开始创新。这样的做法是行动与思维之间的平衡,也是“完成比完美重要”这一理念在创新中的运用。
创意时代,是创新力的比拼,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职场人如何自我提升成为重中之重。
日本学者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到,职场中的人才可以分为“专才”和“通才”两种类型。
前者掌握高度专业化的技能,拥有自己的“主场”优势,后者则以知识面的宽度见长,看待事物有更多维的思考角度。如果够能兼具二者之长,在职场上将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创新化生存》则更进一步,指出在创意时代,“T型人才”才是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群体。“T型人才”一词,是英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大卫·盖斯特首先提出的概念,他在实践中发现:“拥有第二、第三专长的T型人才”是如今众多高科技公司最青睐的员工类型。
事实上,“T型人才”由“一”和“1”两方面的能力构成:“1”是所在专业领域的纵深程度,“一”则是跨界的知识和能力。在具体工作中,“T型人才”的优势体现在:他们能够更好地接纳和吸收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有更强的包容心和合作意识。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就是“T型人才”的代表人物,他经历校内、饭否、海内、美团等数个创业项目,有“九败一胜”之名,但最终成功地将美团做到了行业龙头的地位。传记作者李志刚在总结他的个人成功经验时,写到了3点:
专心于一个大的行业,但对社交、购物等不同场景、不同消费人群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这些正是“T型人才”的优秀特质。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在创意时代有所成就,就意味着要从“深入”和“展开”两个维度努力。我们既要发现并不断强化自己的“长板”优势,提高专业上的扎实程度。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跨界连接”,在团队内部、与团队之外的人、事进行合作交流,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
身处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创意时代,焦虑情绪在所难免,但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如果你是创业公司或者高科技企业的一员,巧妙运用创新化生存工具包,从反思、感受、洞察,到创意和行动,是提升创造力的有效方式。
在日常实践中,尝试使用创意思考的逻辑,也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趣,而不是继续被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所囿,只能做一个“快乐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