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左右,似乎是一夜之间,中国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上百家造车新势力,有的叫嚣要干倒特斯拉,有的说要年销百万,但到了今天,所谓大潮褪去方知谁在裸游,新势力如今基本已经形成“蔚小理”+“哪威零”的三大三小格局,更多的则是在“沙滩”上现出原形,甚至消失在浪花中。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新势力品牌。
前身是杭州公交客车厂,濒临倒闭之际,遇到了大“贵人”李嘉诚,51亿元注资摇身一变改名长江EV。
但仅仅靠着首富的光环显然没有什么帮助,几十亿烧完后,量产车没卖出一辆,长江EV则是在2020年宣布破产。
创始人沈玮表示,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让人读不出来,查字典之后就会对品牌印象深刻。
如此奇葩的品牌却能顺利地套取江西赣江国资几十亿的投资,创始人的父亲曾担任蒋经国机要秘书据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多年过去,同样是钱烧完了,承诺的车却连个影子都没见到,只留下地方国资的一地鸡毛。
同样有台资企业背景,投资方敏实集团是为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丰田等品牌提供高端外饰件的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尽管看起来要比昶洧靠谱得多,结局却并没有好太多。
首款车型于2018年正式下线后不久,敏安就开始出现资金困难、拖欠货款、裁员,原计划准备2020年上市的新车至今杳无音信。
国机智骏可谓根正苗红,实力雄厚,发展初期动作也很迅速,2017年建厂,2019年就已经三车齐发上市。
但三款车型在新能源车市场毫无存在感,官网也早已打不开,今年年初更是传出了滴滴有意收购的传闻,如果成功倒也算得上“善终”了。
2016年,汉能就发布了4款搭载太阳能电池板的概念车,并宣称三年内量产。
汉能表示,覆盖车身的太阳能电池板,只需要每天照上5-6个小时,就可以发出8-10度电,满足80公里的续航。
看起来很美,但三年之后又三年,汉能太阳能汽车依旧不见踪影,正所谓,超前一步是壮士,超前两步是烈士。
母公司为国内某航天军工企业,2016年开始就连续几年参加日内瓦车展,车型性能也十分亮眼,采用独特的燃气涡轮增程技术。
诡异的是,除了这几次展会的亮相,泰克鲁斯·腾风几乎没有任何公开活动。这家品牌到底是放弃了还是在憋大招?过去没人知道,以后恐怕也没人关心了。
车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但名字起得一个比一个离谱。
帝亚一维2017年由江苏悦达、IDG等投资方合资成立,到目前为止只推出了一款“小维”,轴距2360mm,最高时速不超过50km/h。
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与东风和起亚集团合作造车的悦达集团要去打造一家低速代步电动车公司?
这家品牌不仅名字洋气,而且请来了不少外籍高管,比如法拉第未来全球CEO毕福康在离开拜腾后。
2016年艾康尼克就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6年过去了,量产车依然在“酝酿”。
也许,对这样的新势力来说,只要能够不断融资,PPT上的产品上不上市也不是太重要。
银隆消失了,但没有完全消失。
董明珠曾经为了银隆和格力股东翻脸,后来又和银隆管理层反目,最终,格力去年还是下决心正式收购了银隆,更名为格力钛。
经过几年的折腾,董小姐终于务实地把目标锁定在了储能和商用新能源车市场,明确表示放弃家用车。
中国PPT造车的始祖之一,2014年就开启了“虚空造车”之路,融资额达到87亿,可见那个时代对造车的疯狂。
如今创始人黄修源早已套现离场,董事长今年一月刚别冻结股权,持续8年的闹剧终于快要落下帷幕。
电咖的班底来自乐视,微型车发展不利,后来又改名天际汽车,中型电动SUV市场,没卖好,又主攻15万级增程式电动车市场。
如此混乱的品牌定位和开发思路,整个2021年交付量不足2000辆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前途背后的长城华冠是国内最早的汽车设计公司之一,底子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毫无品牌运作经验的情况下,贸然推出售价近70万的前途K50,还高调PK特斯拉Model S,实属好高骛远。
虽然吸引了一时的关注度,产品却无人问津,还拖累了母公司。最近前途开启了新车K20的预售,但能否按时交付还是未知数。
背后站着一汽、富士康、宁德时代等巨头,拜腾一夜之间崩塌,可以说是乱于铺张,亡于内斗。
投资方强势且意见不一,管理层挥霍无度,最终让拜腾成为了新势力中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
南京国资造车的又一个失败作品,光是在建厂就号称投资了 100 亿。回头去看,蔚来、小鹏们选择代工模式,确实是明智的。
绿驰曾号称融资额达到100亿,首款车型定位豪华轿跑。
但无论怎么吹,量产车就是出不来,去年则是被法院宣布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营业执照也已被吊销。
这家口气更大,宣称要投资超过100亿美元造车。技术收购自萨博,最终高价被恒大收购,国能更像是新势力中的搬运工。
云度2018年曾取得2万辆销量,今年一季度却只卖出了516辆,3月产销为零。
云度的没落始于管理层的波动,本质上还是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复杂博弈无法调和的结果。
2016年就发布新车的奇点,堪称业内跳票王,目前只能通过销售智能车联软件以维持生计。
2009年就已经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研发动力电池,造车后一落千丈,如今已多次成为法院被执行对象。
明明有发财的路子,为什么想不开要去造车呢?
赛麟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认认真真做车,最后也以公司被查封,创始人远遁美国收场。
打着洋招牌,喊着口号,干着侵吞国有资产和骗补的勾当,这样的事情,在新势力中其实并不算少见。
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决定了大多数新势力注定不会成功,甚至有不少直到失败也不为人所知,但即使是这些品牌,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无论什么样的背景,有着怎样的资源,在造车领域,只有把心思真正放在打造产品上,才有机会存活下去,参与真正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