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龙泉人才网 - 职业人才 -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 职业人才
  • 2024-01-13 14:00
  • 龙泉小编

人们常用“含辛茹苦”形容父母培养学生的艰辛。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供一个后代属实耗费很多青春和教育成本。

但有时候,家长们这种看似“无私”的付出,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典型的传统“中式家长”,非常喜欢通过施与高标准期望,当作学生的动力,结果适得其反。

学霸母亲换掉女儿抑郁药,还自我感动得不行

一位学霸母亲的“自我感动”式举动,引起很多网友的吐槽。事情是这样的,她家女儿面临小学升初中。众所周知,虽然小升初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但是学区内对应的中学,可未必全是好学校。想要进入拔尖的初中,学校会有自己的测试,在众多报名者里择优录取。有些比较抢手的私立,甚至还会设置面试环节。

这位女生本来是班里的学霸,排名还不错;但是想读那所知名初中,还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越是想提升成绩,反而考试一次比一次差。

后来她开始患上轻度的抑郁,医生给拿了点药。但家长认为,医生看完了、药也拿了,学生还是继续这种沉沦的状态,只是为逃避升学压力产生的“矫情”。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于是她开启了“电视剧模式”,毅然将药换成了普通的维生素,并且带着一种浓厚的“用心良苦”。言语中就快将自己感动哭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然而,这样的操作没能换来女生的好转,反倒更严重了。于是家长又吐槽学生不省心。本以为能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谁知大家直指这位学霸母亲的“病态思维”。

“中式家长”的自大,来源于哪里?

有人评论说,这位母亲的举动,看上去像是用心良苦,实则透出“中式家长”满满的自大。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能打满分。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而一旦没得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是责怪学生“不懂事、不配合”,而不是思考自己的行为放到一个正常人身上会是什么感受和什么结果。

知名心理学老师武志红曾谈过自己看到的很多例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跟这位学霸母亲相似。你说他们不负责,有点冤枉,因为愿意带学生去看这类医生,已经胜过不少父母。

但是你说他们真正理解和关爱学生,又不是。这些家长带子女看医生,最主要是想证明“孩子有问题,不是我有问题;我都已经带她看病了,还要怎样”。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很多医生达到这样的共识:如果一名学生忧郁到生病,那么孩子往往是这个家庭里,“病得最轻”的人。家长的很多日常行为,才是将他们引向自闭、忧伤的根源。

但遗憾的是,“中式”家长骨子里有种自大,便是认为父母“绝对正确”。这可能基于我们东方传统里,等级意识比较强的原因。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所以经常能看到,“西式”家长大多更接受平等思维,对学生顶嘴、叛逆、有自我思想的举动,不会感受到“被挑战”。但我们很多人认为父母作为给予生命和供养者,子女是附属地位。

其次,很多作品也会为了打“感动”的戏码,过度颂扬用心良苦式行为。这也让一些家长不知不觉中,增加自我感动的成分,没有考虑现实的效果。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学生性格忧郁,有效做法是这样的,很多家长弄反了

根据上次蓝皮书的总结,青少年抑郁的概率已经超过15%的水平;而且呈现年龄缩小化的趋势,8岁以下竟然占总数的三成左右。

这意味着,家长们眼中那些“没心没肺”的小学生或幼儿园学生,不乏出现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同学。如果发现类似的情况,最忌讳的就是像那位母亲一样职责学生“矫情”。

其实很多家长只是看到当代学生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就认为他们“很幸福”。但没有体验到,现在的学生在课业、人际交往等方面,比上代人承受多少倍的压力。

平等思维(中式家长)

首先,我们需要允许学生有“不良情绪”和起伏变化。很多同学变得忧郁内向,正是因为合理的情绪也要抑制。没考好大哭一场、被冤枉时大吵,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其次,不要用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后代。生活在集体中,处处有竞争。这类忧郁的学生往往就是在意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才会这样。还有,体育锻炼和旅行也能缓解。

【话题】你身边有这类家长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龙泉人才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违法违规的内容,可请联系我们删除。
https://www.lqrc.cn/a/zhiye/98529.html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