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我国第一代核心中央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一生戎马,历经风雨。
他的子女们生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注定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朱德的女儿朱敏就是一个饱经磨难,艰辛坎坷又坚强刻苦的奇女子。
她曾经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是北京军地专修学院院长,是反法西斯电影《红樱桃》中“楚楚”的原型。
也是获得俄罗斯政府授予“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之一。
朱敏出生前,40岁的朱德正遭遇了人生的一个低谷期。
一直在德国求学的他,在德国组织革命遭到破坏,并在1925年7月受到了德国政府的逮捕。
3天后朱德出狱,德国政府却对他下达了驱逐令。
他只得带着当时身怀六甲的妻子贺治华,通过共产国际的帮助,经过波罗的海辗转来到了苏联。
早年因为国内时局变化,朱德和贺治华远赴德国追求革命真理。
二人结婚后,在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专业。
贺治华是个相貌姣好,性情开放,热情似火的人。她在当年中共留学生中,一直很显眼。
相比之下,朱德的性格显得老实,总被贺治华说他不解风情。
加上莫斯科郊外的农庄环境让贺治华待产的日子过得清苦又艰难。
朱德还经常因为中国旅俄支部的安排忙碌于训练学习。
因此,夫妻俩经常吵架,早有分歧,感情也渐渐出现裂痕。
1926年4月18日,朱敏出生了。
40岁的朱德老来得女,非常高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他特意给女儿取名为“四旬”,还为了照顾生产的妻子,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女儿的出生和丈夫的包容并没有让贺治华对朱德的态度有所好转。
她觉得女儿的名字太土,不摩登,另外起了个名字叫“菲菲”。
这些摩擦在朱德眼里都不算事情,也没有计较。
朱敏出生才一个月多,朱德就接到党组织让他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
孩子这么小,带着一起回国实在太颠簸,加上国内风云变幻,世事难料。
朱德再三考虑,决定让贺治华母女俩暂时留在苏联,等过个两三年国内环境好一些,再把她们接回国。
他留下了几乎身上所有的钱,买好了母女俩的日常用品,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朱德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一走,父女俩直到14年后才见面。
在莫斯科呆了几个月后,贺治华爱上了法国来的革命青年何家兴。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浪漫生活,顺利和新爱人组建新家庭。
她让自己的妹妹把四旬接回了成都老家。从此,贺治华就在四旬的生活中消失了。
改名为贺飞飞的小四旬,跟着慈祥的外婆,这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不过,她经常会问,自己的父亲在哪里。只是每次问起,外婆都是答非所问,就是不说明白。
后来问得太多,外婆这才带着她指看成都街头的一副悬赏画像,说:“那个‘朱’就是你的爹爹”。
小四旬从此在画像里记住了父亲的样子,也依稀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有找她。
朱德回国后不久,就遇到了国共合作破裂,他上了井冈山。
后来,抗日战争又爆发,他又投入到这场为拯救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
这些日子里,朱德几经生死,他当然思念远在苏联的女儿。
但是他不敢透露,也不敢联系,生怕自己的女儿和其他革命同志子女一样,因为暴露身份而惨遭杀害。
反动派的敌人终究通过蛛丝马迹得知了朱德的女儿在成都的消息。
有一日,反动派警察们闯进了四旬外婆家里,抓走了四旬姨妈,逼问小四旬到底是不是朱德的女儿。
护着外甥女的姨妈很镇定又坚强,一口否认到底,这才让小四旬躲过了一劫。
父女相逢的契机出现在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
周恩来在武汉办事处开始帮助革命同志们找寻失散的孩子。
受到朱德的恳切嘱托,周恩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小四旬在成都的消息。
他让妻子邓颖超亲自到成都找人。14岁的小四旬跟着邓颖超一路北上,向着延安的方向而去。
经过舟车劳顿,坐了火车、汽车、马车,小四旬终于来到了延安。
已经54岁的朱德自从得知女儿要来的消息,日夜期盼,每天忙完了工作就站在山坡上翘首遥望。
他看见马车出现,赶紧一路小跑下了山坡。
父女相见,悲喜交加,四旬哭成了泪人,朱德紧紧将女儿抱入怀中。
这个拥抱已经久违了14年。
四旬找到了父亲,她再也不用叫贺飞飞,跟着父亲恢复了姓氏,名字叫朱敏。
朱敏每次回忆起这段相逢后的日子,都觉得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她知道了父亲以前虽然一直不在自己身边,但他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想念着自己。
父亲清楚地记得自己出生的日子,甚至能说出她刚出生时的样子。
这一切都深深刻进了父亲的脑海里。
周围的同志们也能感受到朱德重获亲情的快乐。
因为往日严肃不苟言笑的朱老总,开始变得乐呵呵的。
他们应该想不到朱老总变成慈父的样子是这么笑容满面,还会给女儿找乐子。
朱敏和几个延安小伙伴在雪地上堆雪人。第二天,雪人嘴上多了一根香烟。
康克清、朱德、朱敏
原来,朱德看见了雪人,就一时兴起,拿起手中的烟加了上去。
朱敏在延安感受到百姓们对红军的爱戴,从中明白了父亲这20多年为之奋斗、不惜性命的伟大事业,也理解了当初父亲抛下自己,迟迟不现身的苦衷。
她也渐渐得知了自己亲生母亲贺治华的事情。
母亲和后来的丈夫贪图财物,以出卖组织和同志为代价换取赏金,导致了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同志的牺牲。
他们二人也受到了组织的重罚,母亲下落不明。
有人说她被打伤了一只眼睛后跑回了老家,有人说她已经死了。
朱敏很不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直到晚年也无法原谅母亲成为叛徒的事情。
从小,朱敏就下定决心,将来要当八路军,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一晃时间到了1941年初,党组织决定要把领导人的孩子们送去苏联学习。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就像朱德对朱敏的期望“打完仗后,你们要建设新中国”,领导人们都对孩子们寄予厚望。
就这样,化名为“赤英”的朱敏以及毛主席的孩子李敏、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等人,被送到了苏联,在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
谁知后面的发展让人始料不及。几个月后,水土不服引发了朱敏的哮喘。
朱敏被送到了苏联南方一个少先队夏令营里疗养。
没多久,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
朱敏所在的夏令营被德国人占领了,而朱敏和夏令营的孩子们都被送到了德国人的集中营里。
宛如人间炼狱的集中营里,15岁的朱敏经常看见犹太人一个个被残杀。
这样的一个地方,让一个小姑娘该如何出路。
靠着强大的个人意志和求生欲望,朱敏开始假装哑巴,不敢开口说话,怕说中文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长达三年多的沉默不语,她的语言功能几乎丧失。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她就是不开口,哪怕是遇到生病的时候。
一次,朱敏脖子上的淋巴结核溃烂,长了一个大大的脓包,让她疼痛难忍。
但是她不敢让人知道,因为集中营里如果发现生病的孩子又不容易救治,就会直接枪毙后扔出去。
在这里生病,就意味着要在鬼门关走一圈。
结果,她的病情还是被一个德国医生发现了。
医生直接拉走她,没有打麻醉,没有打招呼,对着她脖子上的淋巴结核一刀就下去,硬是把脓血挤了出来。
朱敏疼得死去活来,但是她咬紧牙关,没有说一句话。
幸运的是,她躲过了这一关,没有性命之忧,只是脖子上留下了一条长达3厘米的伤痕。
而这一切,远在中国的朱德毫不知情,他还在1943年10月份给女儿写了一封家书,告诉她家里人一切都好,让她安心在莫斯科好好上学,将来回来报效祖国。
这封信当然没能到朱敏的手里,两个月后被退了回来。这意味着朱敏在苏联可能出事了。
此时的朱德又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中,不能打听、也不敢打听。
他只得收起家书,默默等待重逢的机会。
朱德和朱敏
1945年1月,苏联人收复了集中营,朱敏和受难的孩子们终于得救了。
她被送到了一个难民收容所里,她发现德国人已经不见了,身边都是苏联红军,知道自己的转机来了,就用赤英的名字登记寻找父亲。
很巧的是,准备回国的毛岸英无意间看见了这个登记消息,判断这个“赤英”可能是某个领导人的孩子,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马上确认了这是朱德的女儿朱敏。难民营领导获悉后,把事情报告给了上级。
斯大林下令将朱敏接回莫斯科,并派人通知朱德。
朱德收到了女儿的消息,非常欣喜,很快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此时全苏联都在遭受苦难,不要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相信女儿能够谅解。
朱敏不愧是朱老总的女儿,她和父亲一样坚强勇敢,她没有马上回国,而是选择留在苏联继续学习。
就这样,朱敏在苏联学习了四年。
她特别刻苦,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一丝也不敢懈怠,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课程。
194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列宁师范学院。
1950年暑假,朱敏回国探望父亲,这时,距离1940年出国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
而朱德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这个时候,朱敏才看到当初那封没有收到的家书,纸张已经泛黄。
朱敏看着家书,泪流满面,也深深明白父亲的用心和苦衷。
朱敏毕业回国后,她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她和其他教师一样,住在12平方米的宿舍里结婚、生子。
后来由于北师大优秀人才政策,她才分到了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
身为名人之后,却完全没有享受父亲光环的特殊照顾。
她在平凡的岗位中,过着幸福的生活。
朱德过世后,朱敏继续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教出了很多国之栋梁。
直到晚年,她才开始整理与父亲的生活回忆,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书名就叫《我的父亲朱德》。
2009年4月13日,朱敏在亲人的陪伴下,于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曲折起伏的一生,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