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会发现生活有点意思。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凡事要向前看,过去的就过去了。后来,我们又被叮嘱,要牢记历史,注意从中吸取经验。
当然,这也没啥,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说到这个,只是偶然看到一段话,说历史中很多东西都没意义了,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确实,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历史中存在不少糟粕,但精华也不少。比如,《左转》中有一句话,“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这句话就挺有用的。
这里的后半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成语的出处。翻译一下,就是“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说白了,这句话就是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为什么突然就想到讨论这个东西?想了想,大概是最近几天看到一些读者的评论,思来想去,觉得可以拿来说道说道,姑且算有感而发吧,也是胡乱说说。
月中那会,因为省里面开了个会,重申了“强省会战略”。这是个热门话题,关注的人很多,业内也有好多人在讨论,我亦不能免俗,大言不惭地说了几句。
就在这周四,贵州博泰跟万达签了个协议,决定将博泰世界岛的商业广场部分交由万达管理。数了数,算上已经开业的,以及签了协议的,贵阳大约有8个万达了。
当天,对几个万达的情况,我简单梳理了一下。然后,读者对于这个话题貌似有点感兴趣,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出意外,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看好。
之所以说“不出意外”,当初就强省会这个话题胡乱说了几句,就有不少读者说了类似的观点。除去不理智的观点,这里抽几条留言来说一说,看看有没有道理。
全国都在抢人,贵阳不能落后,需要产业导入,承接珠江三角区产业转移。
城市产业空心化,没有制造业,拉人来也没有工作岗位,来干嘛呢?送外卖还是卖房子啊?还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工农制造业,没有创造力,人来了也留不住。
对于万达的前景,或者说贵阳商业发展,也有很多讨论,这里也抽两条来说说。
人民大道的建设赶走了好些人口,再不加紧沿线的开发建设,人口回不来,市区会更冷清,目前正处于恶性循环阶段!
去The one转了一圈,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商家要换血!
目前,大部分老百姓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的生活日用品,商场建得再多,高房租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也享受不到实际,只不过是多几个地方逛逛。
上面这些只是一小部分的评论,可以看出不少问题。其一,比起旧时候愚昧的人民,现在大多数人们的智商都在线,轻易没法忽悠。其二,有些人的看法比较偏激,目光会受限于自己眼前所看到的那片天。其三,现在的人们很急躁,连上位者也是如此。
贵阳的发展问题,以及贵阳的商业问题,普通人都有比较正确的看法,难道执政者会想不到这些?这就像那句玩笑话,他明明知道我知道他在骗我,可他还是骗我了。
有些问题,不是没有人想到,只是不愿意去想,或者想把它留给下一任。比如,贵阳缺商业综合体吗?缺,也不缺。缺,缺乏高端产品;不缺,现在的商场不少了。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综合体出现?难道不是……嗯,这里就不讲太多“无关”的东西,稿子容易审核不通过,知道讲的是什么问题就行了,不用挑明了。
回到“发展”这个问题上来。上面提到了,贵阳缺乏吸引人留下的理由,比如制造业,或者其他什么产业。说到这个,我又想起一个相关但关系不算太大的事情。
7月份,中南拿下了观山湖区宾阳大道与观山西路交叉口东南侧的一宗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南·紫云集。为什么就提到这个事情,是因为这宗地的拿地条件有意思。
在中南的业务版图中,没有直接涉及食品业的公司。但是,在这宗地的拿地要求中,提到了要引进一家食品饮料行业独立法人公司总部落户该地块,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
另外,这个公司要在观山湖区产业园区建生产基地,规模不低于270亩。并且,引入的这个企业必须在全国拥有3个以上建成运营的生产基地,每个占地250亩以上。
有业内朋友说,应该是盼盼,我没查到相关报道。但是,在前几天,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一个公告,观山湖区产业园区有个新项目,是做食品饮料的,不过是好彩头。
不知道是不是中南引进的,姑且算是吧?简单介绍下,这个食品生产基地由贵阳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占地18万平米,投资约15亿元,预计2021年投产。
好巧不巧,环评文件中提到了,项目占地270亩,总建面约124.23万平米,主要新建4条乳酸菌生产线、1条糖果生产线,以及4条代餐生产线。
看了下介绍,这个基地一年要生产16.8万吨乳酸菌、1万吨糖果及600万件代餐。这个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至少,在观山湖区的产业园中,是个比较大的项目。
说到这儿,虽然不是中南旗下的产业,但也是中南引进的,还是制造业。所以,可不可能有这么一个想法,以后部分商住地块挂牌时,要求引入一定规模的制造业或其他实业?
既然要吸引人口,也不能只指望吸引高级人才吧?相对于高大上的产业,往往是制造业等产业在短时间内更能吸引人。要想短时间内增加贵阳人口,这是不是一个办法?
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如此限制之下,贵阳的发展会不会好一些?
贵阳强,则贵州强?
万象城要落户?人民大道2号地块起飞了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反应了哪些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