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姜
花菇
水稻
花生
八百里河套,千里牧场、万顷良田。每到金风送爽的收获季节,放眼河套平原广袤大地,麦浪滚滚、葵云浮动、瓜果满园,处处能看见“特色”的容颜。通过“南种北移”“西种东进”,一个又一个名、优、特、新的种植业品种在河套平原上扎根结果。
近两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发展目标,我市大力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鼓励扶持农民探索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作物,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让水稻、花生、花菇、山药、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在我市“遍地开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王牌”。
2017年,巴彦淖尔市通过“外引内联,绿色发展”的路径,农业产业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型方向发展,资源的“天然宝藏”效能正在进一步被放大。
据农情信息统计,2017年,巴彦淖尔市通过订单发展引进水稻、花生、蓖麻、中药材、油用牡丹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总计 15.16 万亩。其中,水稻种植2000亩,分布在磴口县、五原县、临河区;蓖麻种植1.1万亩,分布在磴口县、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成功引种黄芪、防风、板蓝根、金银花、红花、银翘等10余种名贵中药材,均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品质优、药效高,每亩纯收益均达到1.3万元以上,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油料作物有油用向日葵、胡麻、油菜籽、花生等,年均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其中油用向日葵种植面积近20万亩。部分旗县为河套酒业、贵州酒厂种植高粱约3万亩,各旗县区农田采摘园区引种了红薯、樱桃、草莓、葡萄等观光农业品种,部分旗县根据需求恢复甜菜种植,五原县种植苋草8000亩,磴口县继续开展棉花试种项目。
磴口县曾在乌兰布和沙漠试种长山药30亩,到2017年长山药种植面积已突破3000亩;人工接种肉苁蓉6万亩、锁阳5000亩、甘草1000亩、枸杞2000亩。2017年,磴口县还引进试种黄芪、黄芩、桔梗、黑枸杞、牛蒡、牡丹等“专、精、特、优、新”品种。乌拉特前旗发展黄芪种植产业,经过一年试种,每亩地收入达到5000元。
鲜姜、淮山药、花生、沙漠水稻、黄芪、花菇……2017年,《巴彦淖尔晚报》特别推出“塞上江南 绿色崛起——巴彦淖尔引进的新庄稼”栏目,共刊发系列报道6篇,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在巴彦淖尔市落地生根的种植业“新生儿”“新生力军”的“成长”故事。
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技中心从山东农科院和青岛农业大学引进了3个短日期品种,成功在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和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进行了试验、示范,当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2.07万亩。中旗邦联农牧专业合作社法人侯双喜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9月底,合作社收割了花生,有的做成了花生米等炒货,运到湖北、四川等地销售,有的送到了榨油厂。花生每斤售价3.4元左右,农民喜不自胜。
2017年,磴口县县委、政府与仁创科技集团达成种植水稻战略合作协议,在乌兰布和沙漠及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开发了近1500亩土地,建立池塘循环流水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区,既开创了沙漠种植水稻的先例,又实现了盐碱地改造。乌兰布和沙漠产出的大米富含丰富的钾、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通过电商+专营店的模式销售,以19.8元/斤的价格销往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深受当地市民青睐。这一试验示范工作的成功,也为农民种植水稻提供了参照。
2018年,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巴彦淖尔市将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加快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布局合理化、基地建设园区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合作经营规模化和产销加工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经济作物向高效益转变。
首先,因地制宜,继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如继续开展油用牡丹、芍药引种试验,加大对黄芪、板蓝根和防风等名贵中药材的种植探索等。
其次,按照国家标准园建设的要求,打造瓜果和特色经济作物标准生产示范园区,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品品牌化建设。2018年计划建设1~2个绿色有机仿野生中药材科技示范园。
其三,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工作,召开经济作物科技园区观摩会,完善各类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规程,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覆盖率。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雅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