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一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国际知名热控专家赵耀华教授创办,已建成省级工程实验室,招引博士生8名、研究生15名。 2019年,荣获淄博市杰出精英500万大奖,成功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机构。截至目前,已获得专利200项(发明专利60项),参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等4项国家标准编制工作。根据调研了解,先简要汇总以下内容。
成立以来,公司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推广智慧清洁多能互补系统。将微热管阵列梯级能源装置与太阳能热电联组件、定制超低温无霜空气源热泵等有效结合,通过谷电储能、峰电平电释能,实现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多能互补,已率先在博山机电谷近10万平方米园区实际应用并稳定运行,供暖、供冷成本均降至10元/平方米以下。在齐盛国际宾馆建设智慧清洁多能互补系统示范项目,年可节约电费100万元、天然气费用200万元。
二是推进工业节能与余能(余热、余冷)综合高效利用。针对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环保痛点,综合运用微热管阵列高效余热、余冷利用技术,开发应用于不同工业场景下富有针对性的节能系统、设备及自动管理模式,构建精细化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变废为宝、梯级用能、循环用能,把能源吃干榨尽,大幅度节能降耗减排。在钛白粉龙头企业东佳集团投资900万元,2019年10月实施完成工业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预计年均节约1500万元,2020年至今已实际节约820万元。
三是抢占新能源电池包热管理制高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当前最大的短板和技术难关是电池热管理,近期大量新能源汽车包括特斯拉自燃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瓶颈。目前动力电池冷却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风冷、底板液冷、固液相变材料及传统热管冷却等,高温、低温及温度不均匀造成电池容量的衰减、安全性差、局部热失控无法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博一新能源微热管阵列锂电池包热管理技术已经过十年大量实验验证,可在各种环境状况下将动力电池温度控制在30-35℃安全范围内,是国际唯一的全表面散热干湿分离系统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颠覆性技术。这一技术,有效克服了目前国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最先进的特斯拉公司难以解决的漏液造成电池短路燃烧问题,具有全方位的比较优势:重量方面,与特斯拉笨重的液冷系统相比,微热管阵列结构件只增加电池包总重量的3%-4%,大大实现了轻量化;续航里程、低衰减和长寿命方面,与特斯拉持平;成本方面,以一个50度电的电池包为例,微热管阵列热管理结构件只需1200元。博一新能源与北汽新能源合作,已于2019年7月31日完成模组对比测试实验,正在推动整包设计与性能测试,争样机早日上整车测试。
同时,针对5G 时代到来,公司提前布局,针对智能手机等应用场景,加快微小柔微热管阵列超导材料研发。
最近,博一新能源联合山东理工大学编制完成了《博一新能源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草案)》,科学分析发展现状、热控领域科技竞争态势及市场趋势,规划明确了公司未来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跨越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三个“明晰”上:
一、明晰发展战略。企业定位上,博一新能源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紧密结合持续发力,专注在国家重点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耕发展。视新材料为企业恒久发展根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专利——微热管阵列(表观导热系数超1000000W/mK,为铝材的5000倍、石墨烯的200倍)是公司的战略依托和核心竞争力所在;视新能源为企业发展的广阔应用舞台,基于微热管阵列智慧应用是引领热控领域变革的“根技术”,从“根技术→技术树→技术森林→生态圈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低碳发展是公司的终极使命和发展主战场。概括起来,作为新材料企业,博一新能源致力于做独领风骚的超级导热材料专家;作为新能源企业,致力于做无所不在的智慧用能服务专家。
博一的发展战略,归结起来就是:精准聚焦微热管阵列这一全球热控领域核心材料与“根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引领未来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双向发力,以开启智慧用能新时代为己任,奋力做服务企业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的智慧用能服务专家。
二、明晰发展路径。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方针,一体化建设博一热控产业研究院、“博一能谷”、“智慧能云”等“一院一谷一云”, 奋力成长为新材料新能源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主要是:
一是筹建博一热控产业研究院,争做国际热控领域“最强大脑”。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北工大、宁德时代、国轩科技、北汽集团等国内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与山东省产业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在淄博建设博一热控产业研究院,为各应用领域热/冷高效传递、管理与高效利用提供关键的科学与技术支撑。加快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建设传热传质、功能性热导材料、热控器件及系统设计等研究部,MEMS微加工、常规尺度散热技术加工等检测中心,建设装配式移动能源设备研发、光伏锂电储电一体化LED、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机房基站散热、电脑芯片散热等实验室,争创省级、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力争3-5年内引进国际顶尖人才10人、博士20人、硕士研究生50人,通过“揭榜挂帅”等创新方式,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确保在国家战略性研究上取得3项以上重大成果。做好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工作。积极筹划在淄博举办国际热控高端论坛。
二是领创“中国能谷”,引领培育智慧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围绕“根技术”以提供核心解决方案、授权经营及高端定制产品为主营业务,通过“平台+合伙人”等制度创新构建共创共享共生共荣的优良产业生态圈。“强基”,建好微热管阵列超级导热材料高端制造基地,年生产微热管一至三代材料10万亿只(一代为常规换热储热材料,二代为面向锂电池包的强芯毛细无重力材料,三代面向智能手机及电脑的微小超导材料),打破普及微热管阵列多场景应用的卡脖子环节,满足多元化市场需要。“赋能”,建设工业节能核心装备——微热管阵列高效换热器、微热管阵列储冷、储热设备、谷电蓄热式户用采暖器生产基地,用好智慧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这一“看家本领”,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领航”,专注为新能源电池包、5G手机提供热管理颠覆性解决方案,带动相关未来产业来淄集约集聚发展。重点加强与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国轩科技等国内外电池及电池包生产商、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的战略合作,通过海内外代理授权等模式,提供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及高端产品,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开发智慧清洁能源云平台,推进全国乃至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运用通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互联网+”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云平台(智慧能云),推进智慧用能。率先在淄博市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助推淄博打造智慧用能示范城市。深度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用能升级版,实现节能从可控可见到可共享分配的跃进,建设节能大数据云平台,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节能储能领域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的“阿里巴巴”。
三、明晰实施步骤。坚持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分“三步走”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一是2020年作为开局之年奋力起势。最近与全国香菇养殖龙头七河生物顺利达成战略合作,并展开具体项目。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及中铁十一局等连续来此考察调研。
二是2021-2025年拿出五年时间跨越发展。2021至2022年,适时选择投后管理能力强、资源匹配度高的知名风投、创投机构进行战略合作,稳步完成多轮融资,高质量完成股改任务,2023年实现科创板上市。通过科技领航、资本助推,五年左右将博一热控产业研究院打造成国内一流产业研究院,完成超级导热材料生产基地、锂电池包热管理标准化示范工厂与智慧清洁能源成套装备总装基地等建设任务, 实现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目标。
三是全面腾飞。在过百亿的基础上,进而从2026年起再用五年时间,面向全国、全球持续打造智慧用能全新产业生态圈,研发5G手机、电脑、刀片式服务器等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攻关超高热流密度换热、氢燃料电池热管理、超算及服务器浸没式冷却等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千亿级新能源头部企业,争当全球新型节能储能领航者。
能乃万物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人类能源利用依次经历了薪柴、煤炭与石油主导的阶段,正在走向智慧用能的新时代。目前看,博一新能源还存在很多的短板和不足,亟待加快完成由研发团队向创业团队转变。在这里,祝愿博一新能源通过科技+金融双轮驱动,聚力建设“一院一谷一云”,迅速成长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并登陆科创板。相信博一新能源一定能够“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以开启智慧用能新时代为己任,做专注服务企业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的智慧用能专家,争当全球新型节能储能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