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泵”,大家第一印象是一种抽水的设备。实际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炼、矿山、电力、煤炭、造纸、制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主要用于输送水、矿浆、料浆、晶浆、酸碱液、乳化液等各类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助力生产。
成都永益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益泵业”),就是一家青白江土生土长、专门生产各种“泵”的制造型企业。企业虽较小,占地面积仅30亩,但按税收“亩产论英雄”,它绝对是我区多年来的“优等生”。“行稳致远”是企业董事长周绪成坚守的准则,“创新驱动”是企业能在同行立于不败的“法宝”。创新“泵”发的力量,让这家小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也让周绪成的“上市梦”愈发强烈。
近年来,新冠疫情三番五次的卷土重来,让部分企业订单减少,提前步入“寒冬”。但对于永益泵业来说,似乎没什么影响。
“疫情基本没什么影响。只是前段时间的高温限电,对我们生产有影响,但时间不长。”谈起这几年的经营,周总自信满满,“今年订单实在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云天化之前已经和其它企业谈好了订单,但是通过公司在宜宾的客户了解到我们的新产品后,就立即决定更换采购!”
云天化是我国最大的磷矿采选企业之一,今年1月采购了永益泵业一批上千万元的新产品,用于一期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生产线建设。该项目的投产,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正在和我们谈新产品的合同,将启动二期、三期项目建设,估计还将新增4000万元的订单!”
除了云天化,还有龙佰集团、贵州磷化集团、南方有色、川发龙蟒、中国铜业等各个行业领域的“大佬”,购买了该公司的新产品。国内生产机泵设备的企业高达近万家,永益泵业靠什么脱颖而出,备受各行业“大佬”们的青睐呢?这要从周绪成数十年如一日对创新的追求说起——
从“泵配件”到“泵产品”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铸造专业的周绪成与机械行业结下了一生的情缘。那一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留在广州的发展机会,毅然选择了到我区的国有企业四川化工机械厂(简称“化机厂”)工作。当时的广州以轻工业发展为主,而一直都有机械情结的他,希望学以致用,在这个行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周绪成
周绪成被分配到化机厂总工程师办公室,工作轻松、收入稳定,令很多同龄人所羡慕。但是年轻的他对于一成不变的工作感到厌倦,“一年的工作一个月就能完成,而且因为体制臃肿、决策失误等原因,化机厂的效益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周末我到新都一家企业兼职,指导管理,收入是化机厂的整整6倍。我认为继续在化机厂待下去,是虚度年华。” 于是,在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决定丢掉铁饭碗去“下海”,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接下了原华严乡革新村(现大弯街道革新社区)铸造厂这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我区首批个人办厂的创业者之一。
“摸着石头过河”是周绪成刚办铸造厂时的真实写照。没有办企业的经验,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面对遍地开花的各类机械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很难在夹缝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办厂初期,尽管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又当老板又当工人,甚至将产品价格压得不能再低,仍然无法保障企业良性正常运转,常常为按时发放为数不多的工资搞得焦头烂额。他深刻认识到,如果始终在低档次产品上与人竞争,企业发展永远没出路。
1998年,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周绪成决定利用自身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的专长,主攻泵配件生产。可说起容易做来难,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专业制造设备的情况下,要拿出用户满意的产品绝非易事。凭着敢试敢闯、不言放弃的劲头,他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艰难的转型。当第一批合格产品交到客户手中,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后,他才松了一口气。当年,铸造厂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生产泵配件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泵配件成为了铸造厂的主打产品,畅销全国,销售额每年达到800万元以上。由于产品质量可靠,不少客户都建议周绪成生产泵。但是大多数员工都反对,认为投入过高,能维持现状也不错。“跟我们一起办厂的,有一半都垮了。如果我们继续原地踏步,下一个垮掉的就是我们自己。泵的生产主要靠铸造,我们有基础,为啥不做呢……”他的一番话,点醒了大家,一致同意开发生产成套泵产品。
周绪成首先想到的是涉足耐腐蚀、耐磨损泵类的制造,替代进口,降低采购成本,这也正是很多客户的急迫要求。说干就干,从产品设计、材料研制到加工工艺的完善,他调动了一切资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拿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化工、冶金等恶劣工况行业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一大批优质客户。
2003年,公司改名为永益泵业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地址,生产规模比老厂扩大了五倍。周绪成并没有止步,而是逐步针对矿山、电力、煤炭等行业,通过独立研制,与西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不断有新产品投入市场,产品辐射的行业也逐年增多,同时也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从“金属泵”到“碳纤维泵”
当前,市面上的机泵设备绝大多数为金属泵,与酸反应后,都会出现易腐蚀、易磨损,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公司生产金属泵产品竞争力越来越低。如何能够颠覆传统,研发生产出高质量的机泵设备,实现传统企业彻底翻身,是周绪成每天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周绪成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专家交流
2012年,他到德国汉诺威考察时,无意中接触到了碳纤维,“这种材料耐酸性特强,几乎不和酸发生任何反应,而且又轻又环保,还有比这种材料更适合生产泵的吗?”
没有现成的生产配方可以借鉴,只有靠自己实验摸索,但这难不倒敢闯敢试的周绪成。回到国内,周绪成就带领研发团队开启了新产品——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的研发。实验论证、调整参数、改进工艺、测试对比、推翻重来中,他已经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但他坚信:不怕千百次失败,只要一次成功就可以了。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懈尝试,公司终于独立研发出了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但产品经过“中试”后,还得接受市场的检验。由于过去公司在广大客户心中树起了良好口碑,许多客户了解到这一新产品后,纷纷表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提供新产品应用场景。
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
就这样,永益泵业不断地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边用边改,边改边提升,终于掌握了新产品核心制造技术,并逐步形成一批专利技术积累。与传统的金属泵相比,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拥有了比肩钻石的强度和极端抗磨耐腐耐酸的性能。其性能在钛白粉、磷化工、烟气脱硫等多个产品生产应用中得到确切验证。
“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使用领域更加广泛,几乎覆盖全部工业领域。由于不含金属元素,特别适用于在有磷酸铁、碳酸锂、氢氧化锂、镍钴锰盐等电池新材料前驱体行业的生产中,所以云天化选择了我们。” 周绪成难掩自豪地表示,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在高温、高酸、高固的“三高”环境中生产,寿命是金属泵的5—10倍,而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便宜70%左右,真正意义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在云天化的安装调试
产品一经推出,市场反馈良好,让公司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也增强了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决心。目前,公司正在和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团队洽谈合作,双方将围绕产品的设计开发、材料的技术攻关、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从“单一售后”到“管家式服务”
周绪成清楚地记得,公司刚成立的那几年,企业发展比较顺利,订货、制造、交货、收款、增添设备、召募技术生产人才……一切顺理成章,似乎危机已经远离企业。然而好景不长,在国内,机械加工制造能力过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大批同类产品制造企业的出现,残酷的竞争也伴随而至。
周绪成明显感觉到,订单不象以前那么好拿了,款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收了,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下滑,“你的价格低,别人比你更低;你推出新产品,别人马上就能跟风模仿推出……”怎么办?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但他一直坚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惟有不断创新,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周绪成(右2)现场指导生产技术工作
通过收集广大客户的意见以及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周绪成认为机泵设备主要存在突发故障频发、检修效率低下、备件库存臃肿无效等问题。不论用户在机泵专业技术方面下多大功夫,操作不规范、预防维护不到位、故障隐患识别和排除不及时,就会导致各种故障突发。部分企业开始寻求设备维修服务外包。“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商机!” 周绪成敏锐地意识到。
2007年,周绪成通过吸纳我区川化、攀成钢等分流出来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利用自身企业在制造、安装和维修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行业内首创了集“品牌、产品、技术、服务、物流、仓库、维保”于一体的全天候“管家式”服务模式。
该模式既开拓了装置型企业设备维护维修外包服务市场,还达到了收取外包服务费、销售产品零配件、增强与客户关系等多重目的。很快成为了公司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炮打响。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客户考察永益泵业服务模式
贵州省当地的化工龙头企业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就是永益泵业的客户。此前,该公司多次在故障分析上不准确,导致过度拆装和检修失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使得机泵开车率、完好率低下。
2015年1月,永益泵业的维保团队入驻该公司后,当年便将其磷酸装置开车率从85%提升至95%,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同时,维保团队通过对其生产现场设备状况摸底,多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进,为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此前,永益对我们车间的9套浓缩轴流泵进行密封系统改造,每小时可节约0.9吨蒸汽,全年可节约近6万吨蒸汽,专业的事就需要专业的人来做!”贵阳开化相关负责人何润林满意地表示。
一次次的创新让周绪成尝到了甜头,也让他有了更大的“梦想”——推动企业上市。“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增加生产线,扩大海外销售网络,致力于推动全球化工用泵向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泵全面升级,力争企业能早日上市!”
永益泵业生产车间
传统产业如何“翻身”?永益泵业的成功实践再次告诉我们: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大多数制造企业之所以一直丢不掉传统产业的“帽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没有配套的优质服务团队,进而走入发展“死胡同”。
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创新不断,才能勇立行业发展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