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朋友圈里别人晒照都是五彩斑斓的旅游图,唯有好友梅梅晒的照片,被一片狼藉淹没。假期第一天全家老小出动移家具,假期第二天全家齐上阵撕壁纸,假期第三天、四天、五天全家动手贴壁纸,假期第六天家具归位,最后一天大扫除。这7天过的,隔着屏幕都感觉到累。梅梅说“你以为我想啊,我也想出去浪,但是家里的壁纸被熊孩子糟蹋的不成样子了,各种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画,我都不好意思请客人来我家。这不正好乘着长假带着熊孩子体验一下,让他自己感受下换壁纸多累,希望他以后能珍惜”
梅梅家儿子今年4岁,爱涂爱画。为此梅梅还特地给他报了绘画班,买了小画板。但小家伙就是对自家壁纸情有独钟,每个房间基本都被他嚯嚯了。为此小家伙没少挨爸妈白眼,但显然教育意义不够,梅梅才出了绝招。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梅梅一样的困扰,家里的壁纸基本就是熊孩子的天然画板,无论多么苦口婆心,下次依然能意外的在壁纸上发现新作。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热爱绘画就随他去吧,也有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搞破坏。但很少有家思考为什么孩子热衷于乱涂乱画?其实乱涂乱画的背后是“空间视觉智能”开始发展了,如果此时不进行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会错过孩子“视觉空间智能”最快速发展的几年。
我们经常听到“智商测试”“情商测试”,这让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的能力就只是包含“智商”和“情商”两方面。直到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ts),才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原来孩子的“智商”不等于“智力”,智力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霍华德将它分成了8个部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而这其中语言、逻辑、运动、音乐、人际交往等智能由于学习、社交需要都能得到家长的重视,唯有“视觉空间智能”因看似没什么用而常常被忽略。
▼到底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
在《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一书中,西班牙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指出:“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孩子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度。一般来说,视觉空间智能高的孩子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些孩子在学习时擅长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所以他们在几何、绘画、图像处理等依靠图画的学科会格外突出。
▼“视觉空间智能”不足会有什么影响?
看似作用不大的“视觉空间智能”,其实是孩子学习活动中依赖最多的感官功能。只有视觉空间智能发展成熟的孩子,才可以准确地辨别物品的形状、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距离位置等属性,而这些恰好就构成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视觉空间智能差的孩子,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能察觉出来,比如:
除了对生活的影响,视觉空间智能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影响:视觉空间智能不足的孩子学习时会出现跳行漏字、写反字(如:P写成q)、记忆差、辨别相似的字有困难、想像力差、联想力不好、数学学不好等。
诺贝尔奖得主David Hube及Torsten Weisel在他们的视觉实验中发现,人大脑中的视觉区域发展是受环境刺激影响的,如果在孩子最初的几年,没有对大脑进行刺激性连接,则会影响视觉网络的连接和大脑的可塑性,所以身为家长应该掌握“视觉空间智能”的具体内容。在他的研究中,他将“视觉空间智能”大体分了如下部分。
▼第一,视觉整合能力
视觉整合能力是一种感觉统合能力,全称“视觉动作统合能力”。我么都知道人看到一件物品后,视网膜会因为对光波的感受,将光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信息。视觉信息又会被大脑的大脑皮层、脑干等部分获取,从而对人的位置和身体部位作出反应,产生相应的动作。简单的来说,我们常说的手眼协调能力就是视动整合能力的一个常见子分类。而现在幼升小的考试中,也经常会加入对这部分能力的测试。比如,下面这道题:
所以,家长要在平时多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多给孩子动手、运动的机会。
▼第二,视觉记忆
视觉记忆官方的解释是:记忆材料透过视觉接纳频道加以重现或保留的能力。比较拗口,其实简单的来说,视觉记忆就是指图像消失后还存留在孩子大脑中的留存记忆。比如,你和孩子在桌子上放了5张扑克牌,让孩子记住第一次放牌的位置,将其打乱再让孩子凭记忆还原,这就是在利用视觉记忆功能。一般来说孩子在3~8岁时,右半脑的图像处理区域会发育的较为成熟,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利用右脑影像功能,让孩子学习事半功倍。比如,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教孩子用“视觉笔记”“思维导图”等方法复习课堂知识点,或预习新课业。
▼第三,视觉辨别能力
视觉辨别能力是指孩子们学会利用视觉分辨环境中的人、事、物形象、形状的差异,用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现在很多幼升小的考试中都会考察孩子的视觉辨别能力。他们会给孩子两幅类似的图,让孩子找不同。很多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开始接触汉语拼音、学习新汉子,但对相似字会出现识别困难,比如“北和兆”,“己和已”等,这其实就是视觉辨别能力不足造成的。如果能在入学前发现,家长和老师就能进行针对性弥补。
▼第四,视觉完形能力
完形能力是指从不完整的或被遮住的图形中看出正确的完整图案,这项能力看似无用其实再生活中经常用到。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人的侧脸或背影就知道这个人是谁?看到汽车的一边就能脑补另一边?其实这都是视觉完形能力的体现。完形能力不足的孩子想象能力会受到限制,在立体几何等学科会感觉非常吃力。家长可以平时和孩子一起进行拼图,图形拆分等练习,帮助孩子发展完形能力。
经常听家长说,三年级是个分水岭。这其实是因为很多孩子进入高年级后,对数学中的一些具体概念难以理解,比如:一个棍子1米长,另一个棍子是他的一半长,第三个棍子是第二根的1.5倍,请问第三根棍子有多长?因为视觉空间能力差,孩子很难想象1米、一半、1.5倍到底是多少。所以在学龄前敏感期适度的刺激,让孩子大脑里积累大量的视觉和空间形象,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经常使用描述空间的词汇。
由于大脑存在可塑性,如果你经常使用的词汇都是指出生活情境中不同物体在形状、位置上的区别,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它所在的空间。常用的描述物体的词语有:大小、胖瘦、厚薄、弯的、直的、长短、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空的等等。比如,你收拾玩具时不要跟孩子说“我要把玩具放在这里”,而是用“我要把玩具放在箱子里”代替;不要说“小汽车被收起来了”,而是说“小汽车被我放到电视柜左边第二个抽屉里”。这样孩子才能把物体和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建立起联系来。
▼其次,教孩子学会以身体为参照定位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以我们自己的身体为参照物进行定位。比如,有人指路告诉你“南”怎么走,你很可能会立马看向前,或者直接转身到南方的位置。这其实就是大脑里的空间感在起作用,从小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可以从确定以身体为参照物开始。和孩子逛街时遇到分叉口,不要说“我们从这走”,而是说“我们从你的右手边走”;平时找东西可以说“你要找的玩具在你的左手边”等等,以身体为参照定位能教孩子最快速的辨别位置。
▼再次,和孩子玩“画地图”游戏
对于稍大点4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画地图。比如,你可以先画一个房间的平面图,然后让孩子指出在房间的哪个地方是沙发的位置,哪个地方是电视的位置等等,然后一一填上它,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解释一张图纸。当家里的地图画完后,还可以换个地方,比如孩子每天出门玩的路径地图、逛街乘坐公交车的路线图。通过绘画这个动作,大脑会调动视觉记忆、视觉整合,视觉完形等多重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发展视觉智能。
▼最后,将“空间思维”引入孩子的大脑
生活中引入空间思维是帮主孩子发育“空间视觉智能”的重要方法,这有助于孩子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你可以在孩子玩玩具时问他,“你的玩具熊放在哪里了”,并请他描述出具体位置。或者问他“去幼儿园和超市,哪个更远一点呢?”,“你觉着这个哈密瓜和这4个苹果哪个占得空间比较大?”“我们去超市买个西瓜,需要拿个多大的袋子呢?”等等。
总之,空间感知、解读和建构图像的能力是孩子八大智能之一,虽然看起来这个智能只有设计师和建筑师在用,但事实上所有人对空间技能的使用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频繁,它对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影响也远超我们的认知。因此,引导孩子积极发展“视觉空间智能”是家长必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