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北襄阳一直紧盯着汽车产业?举全市之力发展汽车产业?这是不少网友都想问的问题,对此存在疑虑主要是因为担心襄阳一业独大导致产业失衡,深怕全国、全世界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到襄阳,从此落入下风。毕竟曾经有过类似案例,其他行业也时有发生。
换种角度想,每座城与每个人一样,都存在优势和不足之处,倘若把城看做人,想必自己一定会把最优美的一面展示给社会,并通过最美的一面优化提升自我,且在进步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自身连优势都没有,那就只能从零做起,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但相比有基础、有背景的就难如上青天了。而襄阳,就是属于有基础、有实力的那类城,在汽车产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水平,这就是襄阳的优势,必须挖掘汽车产业蕴含的无尽潜质,并充分利用起来,带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同步实现襄阳都市圈大跨越。
当前,全国、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能源、新材料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资源,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
这个时代需要积极实施的风口产业,襄阳顺水推舟、乘势而上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全顺应形势。先易后难,迎刃而解,不在难啃的骨头上耗太多的时间精力有助于抓住机遇。何况,强者恒强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放着优良的汽车产业不发展,不重视,如同“刀枪入库只等生锈”、“闭车锁城慢慢衰落”,只会从强变弱,让襄阳陷入泥潭。
从18世纪算起,世界已经有两百多年工业史,真正在襄阳大面积推广普及工业却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比周边城市如洛阳晚了两个五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将襄阳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城市,布局了众多国有机构、厂企,省里也在襄阳设立了一批企事业单位,带动了襄阳开厂设店浪潮,襄阳从此真正意义走进工业时代。
国家在湖北大手笔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时,我市及全国各地上十万人参与了“二汽大会战”,感悟到了工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市民立志要把襄阳也建设成工业城市、先进城市。不久后,国家部委在襄阳布局了全国首家直属国营汽车轴承厂——“襄阳汽车轴承厂(搁现在相当于央企)”,为襄阳埋下了汽车产业的“种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项全国“首创”科技产品从襄阳流向全国各地,这其中就包括汽车用品,成为襄阳汽车产业强基的重要支撑单品。紧接着“谷城县骆驼电池厂”、“车桥厂”等转型成功,与“襄轴”、“回天”等企业跻身为襄阳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车用器材厂商,开启了襄阳工业品牌驰名中外的先河。
简单点说,襄阳是与“二汽”同一时代的资深汽车工业城市,是与国家汽车产业“开枝散叶”过程中同步发展壮大的城市,这是襄阳工业底蕴所在。作为国之重器产地,襄阳有了做大做强的条件,渐渐成了襄阳现代工业体系的最大优势。
2023年3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到高新区调研督导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时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举全市之力服务东风公司(原“二汽”)、支持东风公司,确保东风公司在襄企业和项目更快更好发展。而在此之前的2月2日,东风公司与襄阳市签署《襄阳市人民政府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襄阳高新区管委会 东创紫联(武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进区协议》,总投资106.7亿元,建设东风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时任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说:“支持襄阳发展是东风的义务。”这反映出,襄阳积极发展汽车和做大做强车城的坚决意志。同时展现出襄阳优势的一面,即包括政策、资金、服务在内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挖掘汽车产业优势、培育汽车产业新优势,汇聚各种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是襄阳复兴的最大捷径,相比其他产业有长处但市场有限(如空天系),有实力但市场需求不大(如铁路装备),则更具承载力。经反复对比发现,能够与汽车产业肩并肩的只有农业,但农业(如收割机)还需工业来支撑,而工业支柱又是汽车(含农机),转来转去还是只有汽车产业能够领军冲刺,只有更新换代飞快的汽车产业才能带的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进而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襄阳加快复兴。
倘若襄阳没有强势的汽车产业,怎么能够吸引各类客商呢?除非天上掉金矿,亦或者国家、省倾力扶持,但这种想象终归是想象,久久难以成真,不如先把自己的招牌竖起来,为下一步做好“招蝶引凤”前期工作。
所以,襄阳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就是依靠汽车产业领动全局。当下只有举全市之力把汽车产业发展好,才有追求更多梦想的机会,有了在汽车产业领域的举手发言权,才会为其他产业缔造更优越成长的空间。届时,海内外投资商更加关注襄阳,更看重襄阳,把襄阳当作重要的优选级布局城市对待,各类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自然打开。
目前,襄阳整车产量大概40万辆,占全省份额的近五分之一,占全国总量1.5%以上,汽车产业是襄阳在国内占比最高、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的一项大工业。全国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里就有“襄字号”元素,襄阳与武汉、十堰、随州以“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方式荣列其中。
60多年来,襄阳人民凭借智慧、勤奋挖掘出了地理区位优势,构筑了交通运输优势,借助地理交通优势引进了大规模工业群,依托规模化工业群泛生出了龙头支柱汽车产业,现已集聚东风、日产、PSA、李尔、日发、德纳、英菲尼迪、康明斯、中车、吉利、比亚迪、龙佰、骆驼、龙蟠、贝特瑞、一飞、隆中实验室等超50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事业单位。形成整车、发动机系统、变速箱、传动系统、电气系统、内饰系统、座椅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车身系统、安全系统、材辅料及标准件、产业平台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能够生产2万多种各类汽车零部件,数量居全国前列,在湖北省“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中高端汽车领域更是全省之最。
发展汽车这几十年,一大批优质企业在这里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也为襄阳不断壮大注入强劲动力,如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飞龙摩擦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我国客车底盘、转向节、车桥、车用蓄电池、汽车摩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汽车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襄阳排在首位的支柱产业,更是襄阳和湖北坐上全国重要汽车工业基地席位的资本。汽车产业是襄阳最大的优势,襄阳拥有全国汽车制造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国家汽车动力和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家动力电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等多张“国牌”,是我国实力最强的非省会汽车工业城市。
如今,襄阳经济总量已超过洛阳,但距离历史高位还有点距离,不能松懈,要一鼓作气再攀高峰挺进全国城市40强行列。2023年,襄阳市按照相关要求,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144”现代产业集群,力争提前实现4000亿级汽车产业目标。争取到2025年,全市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20万辆,初步建成“新能源汽车之都”,基本建设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襄阳都市圈,全方位建成极具影响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群”龙头城市。#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