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发展史上,有四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分别是供春、时大彬、陈鸣远和陈曼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供春开制壶之端,大彬改制壶之法,鸣远乃花器宗师,曼生赋紫砂以气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四位大人物!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一名门望族吴氏家中,出了一位紫砂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供春。
相传供春年少时,曾随主人吴仕(号颐山,后中进士,官至山西、福建等省提学副使,即省教育厅副厅长)到宜兴西南十余里的金沙古寺读书备考。古寺中有一老僧念经打坐之余,还有一手制壶绝技,做出的茶壶色泽柔和如栗,壶壁薄而细腻。
沈建宏 供春套组
供春聪明伶俐,时时暗中偷师,过了若干时日,尽得真传,某天自行试制一把,技法造型,居然有青出于蓝之势。
供春偷师学艺所制之壶,为吴仕发现,他甚觉惊奇,不以为忤,反而让供春依样再做,并请来名家鉴赏。几年下来,“供春壶”名声大噪,各地藏家竞相购买。从此,供春专心制壶,将宜兴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日常茶具,提升至兼具实用与工艺美术价值的创作品。
明末清初的知名文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述了供春学艺的故事,并感叹道:“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许双军 供春
后人根据史料考证曾提出疑问,说吴仕在金沙古寺读书时间甚短,书童供春仅仅靠偷看几天老和尚制壶,就能达到后来艺术上的化境,似乎不太可能。
考证者进一步分析,吴仕之父吴纶文化素养很高,终日寄情山水,尤好品茶,对茶具应当深有研究,供春很可能是在老人家常年指导下,加上自己悟性高,才在紫砂壶创作艺术上出类拔萃。因明朝实行匠户世袭制度,手工艺人低人一等,像吴氏这样名重一时的官宦世家,多半不愿承认自己家里培养出一个手艺人,于是编出供春私自向老僧学艺的故事。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众口相传,信以为真了。
无论如何,供春虽为吴家的一名书童,但《宜兴县志》都要为其记上一笔,坊间的笔记野史,更是口碑相传,公认为宜兴紫砂壶早期最负盛名的一位大师。
闵璐 灵芝供春
作为紫砂界的“一哥”,时大彬在紫砂发展史上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00年间最负盛名的紫砂艺人,非时大彬莫属!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写道:“明代良陶让一时”,所谓“一时”,就是指时大彬。
时大彬画像
时大彬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个:
①手工技法鼻祖
时大彬初期制壶用木模成型,直到中晚期,领悟了供春做壶的成型法则后,开始完全用手工制作成型。
这种手工制作即打身筒法与镶身筒法,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艺与技术。
大彬的这一创举,使紫砂技艺能够在众多技艺中独树一帜,是紫砂壶成型工艺中的最大变革,也是时大彬对紫砂壶艺的最大贡献。这种技法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沿用至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制壶
②器型由大至小
时大彬处于紫砂工艺从简到精,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启后时期。
他前期做大壶,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
紫砂壶器型从大到小的变化,对于紫砂壶历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变革。
卢宁刚 大彬如意
③首创调砂工艺
大彬将制瓷工艺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制作中,首创调砂法。
大彬常在紫砂泥料中杂以砂土,使砂壶闪现出浅色的细小颗粒,产生“砂粗、质古、肌理匀”的奇妙效果。
这种调砂工艺是时壶及其时代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一方面改变泥坯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时大彬,可谓紫砂茗壶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陈鸣远,作为清初的紫砂大家,是继时大彬之后的又一大紫砂宗师。他的作品极具文化性与艺术性,视之经典,影响深远。
▲陈鸣远造像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是继时大彬后中国紫砂史上最杰出的艺人。
·部分陈鸣远紫砂壶拍卖·
▲陈鸣远 传香壶
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3450万
▲清康熙 陈鸣远制南瓜壶
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3220万
▲陈鸣远 素带壶
成交价:RMB 3162万元
▲紫泥松鼠柿子壶 陈鸣远制 清初
西泠印社2019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22,800,000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
陈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也因此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
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清嘉道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
逸闲款紫泥天鸡壶
陈曼生自己不光设计、监制了许多传世的紫砂壶样,创立“曼生十八式”,他还亲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壶艺绝品。不仅让操练了一生的金石书法大放异彩,也圆了亲做文人紫砂壶之梦。
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大量的壶铭,不仅文切意远、简约生动,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等特点。曼生于阿曼陀室居中书一大副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来描绘他品茶之心旷神怡。
再比如曼生石瓢的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一语双关,既说明饮茶对人的好处,喝茶养生使人身体硬朗、健康长寿。又描述了石瓢的特点,器型收敛,质地坚硬,历经数百年始终如一。
刘晶莹 曼生子冶石瓢
论官衔,陈曼生只做到了七品县令;论制壶,他也不会。但他一身才华,开创了紫砂文人壶的新风潮,成为紫砂界的不朽传奇。
紫砂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其实,除了紫砂发展史上这四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很多为紫砂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你们还想了解谁呢?欢迎留言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