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好的佛造像很美,赏心悦目。不同的时代、乃至其中的某一时期都可能有着或多或少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了它或许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文化感悟。本文,谨以“考证北齐佛造像微笑之美之源”著论解析过去文献曾经有过的相关困惑,利于鉴赏。
作者: 张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
高3.20cm
好的佛造像很美,赏心悦目。不同的时代、乃至其中的某一时期都可能有着或多或少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了它或许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文化感悟。本文,谨以“考证北齐佛造像微笑之美之源”著论解析过去文献曾经有过的相关困惑,利于鉴赏。
第一节 佛造像的起始
自古印度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187年)、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在位)于十方传播佛教起,至贵霜王朝(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鼎盛时期(公元105-250年),渐渐形成了具有佛教文化、希腊文化、草原文化等等多种多重因素的犍陀罗艺术盛况,此时佛造像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以地名“犍陀罗”与之简称。
公元3世纪片页岩刻释迦牟尼佛犍陀罗“佛造像”
公元3世纪片页岩刻弥勒菩萨犍陀罗“佛造像”
公元3世纪石刻悉达多太子菩萨装犍陀罗“佛造像”
公元3-4世纪灰泥刻犍陀罗“佛造像”
公元3-5世纪灰泥刻犍陀罗“佛造像”
公元3-5世纪石刻悉达多太子菩萨装犍陀罗“佛造像”
孔雀王朝地理示意图
贵霜王朝地理示意图
第二节 中国佛造像之首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年5月,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公元25-220年)晚期墓地,清理出墓葬6座,从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尊金铜佛造像,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独立的金铜佛造像。
材质分析的初步结果,两尊佛像都是铜锡铅合金,制作工艺为范铸。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表示:
“可以确定这两件金铜佛造像是东汉时代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国内所发现的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独立的金铜佛造像,把中国的佛像出土的历史往前提了将近200年。”
“这两件金铜佛像具有非常典型的犍陀罗造型艺术风格,根据它成分的初步分析和制作工艺研究,基本上能确定它是本土铸造的,但它带有明显的外来因素,是我们本土模仿犍陀罗的造像制作的佛像,带有早期佛像的典型特征。”
*、参与此项考古人员观点:
之前学界普遍认为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而这次新发现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的2尊佛像,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铜佛像。根据佛像的造型特征、制作工艺分析和金属成分检测的初步结果,可以认定这2尊佛像是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的金铜佛像,对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及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M3019出土朱书陶罐铭文纪年为“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公元158年,可以作为这处家族墓地下葬时间的标尺。
另,有述公知:延熹元年上距佛教传入中国还不足一百年,之前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已出现佛教形象元素,但均是依附于摇钱树、魂瓶、建筑等的装饰图案和部件,而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才有出现。
陕西省咸阳市东汉晚期(公元158年)墓葬出土金铜佛造像(一)
陕西省咸阳市东汉晚期(公元158年)墓葬出土金铜佛造像(二)
第三节 北齐与佛造像
一、北齐与高洋
北齐(公元550-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 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风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高洋(公元526-559年),饮酒过度而暴毙,年仅三十四岁。 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
具体示例:
*、高洋敬儒兴学
“文宣(帝)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
*、高洋注重生态发展
“诏限仲冬一月燎野,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
“夏四月庚午,诏诸取虾蟹蚬蛤之类,悉令停断,唯听捕鱼。乙酉,诏公私鹰鹞俱亦禁绝。”
*、高洋抚慰百姓疾苦
“直至在位后期,如遇灾害,就会减免受灾地区的税务等等。”
*、高洋强军
军事上重组、建新、北修长城,使新创立的北齐王朝,成为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连年南征北讨之后,土地之广、人口之众、粮储之多、军队之强,成为当时南北三个割据国家中最强大的一个。
*、高洋政治清明
一生都坚决奉行兴学校、劝农事、求贤才、修刑律、正礼仪等等治国手段,涌现无数人才。朝政之上,大力改革官吏、根治人浮于事、减轻农民负担,始终反对贪污,对于贪污的大臣处理严酷,再选大臣大都清正廉洁。
隋唐大臣、史学家、李百药(公元564-648年),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撰成《齐史》五十卷,至宋改称《北齐书》:“(高洋)素以严断临下,加之默识强记,百僚战栗,不敢为非,文武近臣,朝不谋夕。”
至临终,仍然不忘清廉节俭。《北齐书》中,文宣帝遗诏:“凡诸凶事一依俭约。三年之丧,虽曰达礼,汉文革创,通行自昔,义有存焉,同之可也,丧月之断限以三十六日。嗣主、百僚、内外遐迩奉制割情,悉从公除。”
*、高洋注重律法尊重历史
起始组织、终而于后期完成了《北齐律》、《魏书》。前者,极大程度的影响了隋唐、以及其后一千多年的刑法史;后者,成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千古名篇。
高洋之后,北齐渐渐衰败。
至于,北齐与高洋、乃至各代,其中弊端,如何理解、立场而已:
*.封建就是封建、封建社会就是落后的。
*.政治就是政治、政治斗争就是残酷的。
*.风俗就是风俗、民族风俗就是不同的。
注:信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正史《魏书》、《北齐书》、以及唐代史学家、史官、李延寿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撰成《北史》。
北齐地理示意图
二、北齐与佛造像
众所周知,北齐佛造像承袭北魏又创造了一个艺术高峰,尤其以青州佛造像为代表、特别是无与伦比的微笑。
多有著文疑问:在有似《汉书·谷永传》:“穷奢极侈(chǐ),湛湎(zhàn miǎn沉迷)荒淫。”的北齐社会里,怎么会有“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
其实,在本章节“弊端”之中所述“民族风俗”之中不只有“抢婚”、“变异抢婚”,同时亦有强化了的崇尚“美女”的意识和行为。
这,就是“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的根本来源。亦即,“考证北齐佛造像微笑之美之源”的根本所在。
三、北齐佛造像“微笑”之中的特点
A、北魏云冈石窟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jùn、公元440-465年),于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十月即位、至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病逝,时年二十六岁。
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公元507-572年)《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公元460年)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大同市云冈石窟北魏“昙曜五窟”佛造像
B、唐代龙门石窟
奉先寺,唐代(公元618-907年)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649-683年在位)和武则天(公元624-705年、690-705年在位)时期,建成于公元675年。
洛阳市龙门石窟唐代“卢舍那佛”佛造像
A与B,两相比较:
*.体魄,A者、雄壮,B者、娇柔。
*.微笑,A者、彰显,B者、含蓄。
*.眸子,A者、突出,B者、暗隐。
明显:
A者,就是北方游牧民族雄壮威武的帝王形象-拓跋濬。
B者、就是中原大汉民族娇柔妩媚的皇后形象-武则天。
佛造像,帝王自己现象源于何时尚且不得而知,仅仅就再参考敦煌莫高窟其中一个窟中有六位北魏“帝王像”而论,此文化的诞生不会晚于公元460年。
至北齐、更准确的说是北魏鲜卑民族起、尤其是东魏晚期高氏家族控制政权开始,如上述章节所述之故,佛造像的帝王自己现象渐渐衍生出了女性特征、“美女”化身,乃至影响到了唐代早期武则天的相关意识、及其以降唐代中期杨玉环之后出现的“以肥为美”的贵妇形象。
C、北齐佛造像“微笑”之中的特点
生理反应,“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与嘴角和眼睛有关。故而,北齐佛造像:
1、嘴角更加内凹、居上。
2、眼睛更加细长、俯视、不显眸子。
3、突出小嘴、厚唇、上唇“M”与下唇“W”或“∪”形清晰的唇线美,尖圆下颚,匹配、衬托“1”和“2”的女性特征,更加彰显“美女”形象。
相关发展脉络示例:
北魏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一)
北魏麦积山小沙弥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二)
东魏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一)
东魏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二)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一)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二)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三)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四)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五)
北齐青州佛造像的“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六)
中国台湾中台山博物馆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像艺术博士“见迅”法师《北朝时期的金铜佛像》:“现存汉地金铜佛像,均为三、四世纪以后遗品,大、中型的金铜佛像,历经历史上几次‘灭佛’法难或于兵灾中多遭厄运,但小型金铜佛像因易于隐藏携带,得获保存,从北朝到隋唐的小型金铜佛像遗存尚多,不过不少汉传金铜佛像的顶级之作,都已流到海外的各大博物馆。”
其实,金桐材质具有复次使用的物理特性,历朝历代都有可能将其融化再以应急它用。比如,战争物资、金融钱币、再造器物、等等。致使,此一时期“金桐佛造像”的精品之作存世者凤毛麟角。
示例: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北齐“金桐佛造像”,颇显有失美感,俨然就是一位老妇人的形象。或许,如此正是作者的本意、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以其作为化身。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北齐“金桐佛造像”高55cm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北齐“金桐佛造像”侧面特写照
至隋朝风格示例:
西安博物院藏“隋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铜阿弥陀佛像”通高41cm座长24.6cm宽24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
高3.20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精致之美、稀世奇珍。特征:
一、高3.20cm。
二、青铜鎏金,实心铸造,沉重。
因故,只有残存鎏金可见。并且,镜下观察多见于诸多的锈蚀凸起彼此之间的低凹之处、以及其它凹处。
三、坐像。
1、袖珍,应该是被随身携带者以为行佛。佛学大辞典:“行佛,又称行佛威仪。谓修行者须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起崇仰畏敬之念,正其仪容举措,一一方正、合宜、而心无动乱,以示现佛之威仪。”
2、手持“智拳印”。
“智拳印”,佛学大辞典:“(印相)金刚界大日如来之印相,独一法界之相也。以表诸佛之执持智法海。一字顶轮王经曰:‘拳能执持诸佛智法海。’是九会曼荼罗中第六一印会智法身之大日也。时处轨曰:‘右执左头指,十方刹立中,唯有一乘佛,如来之顶法,等持诸佛体,是故名智拳。’金轮仪轨曰:‘十方佛之中,唯有智拳印。’”
3、不见“∪”形的“垂领式”大衣。
薄衣、贴身下坠,敞胸露怀,衣褶凸凹、排列细密。却而,凸显加厚衣领、具有北魏遗风,应该是东为晚期至北齐早期向“曹衣出水”过渡的一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刀法犀利,老辣娴熟。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不同光线下的观感差异(一)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不同光线下的观感差异(二)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不同光线下的观感差异(三)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不同光线下的观感差异(四)
甘肃省张掖市金塔寺东窟中北凉(公元397-439年)佛造像衣领示例
4、脸庞圆润饱满,身体丰润柔美,神态内蕴-净心、静思。
5、五官
*.鼻梁高挺。
*.眉骨高突、圆弧、修长。
*.突出眼睑、如同半圆而鼓、有似闭目,不再刻意显现眼睑之下的细长眼睛。或许,经久历史、铜质氧化变异,致使不再清晰。
*.小嘴,尤显厚唇、上大下小,上部隐显横向的“M”形、下部隐显纵向的“︶”形,周边深刻凹陷、恰如“娃娃小奶嘴”的特征衬托出面部的立体感。
*.下颚,有较为明显较大的“︶”形凸凹变化,凸出尖圆下颚的立体感。
*.大耳,过腮,颇显耳垂下坠如珠的立体感。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斜侧向(一)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斜侧向(二)
6、螺发,无纹。
7、肉髻较缓、却而不平,上部显现趋向于斗笠形状、存有北魏遗风。
8、颈部,有三道间隔不等的阴刻项纹、隐显凸凹变化。
9、无座。禅垫,很薄。
10、锈色、锈状,丰富多彩、起伏凝结。“红斑”之中偶有浅淡“绿锈”,皆为星星点点。之间,多有一种孔雀蓝色、好似苍老的绿松石一般有着“晶莹剔透”的感觉,表面均有一种无名的油润光泽,颇显苍古深邃、宝蕴盈然。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背面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底部(一)
北齐袖珍铜鎏金佛造像底部(二)
此物,来自天津市蓟州区民间。其,应该是北齐早期、乃至东魏晚期高氏家族控制政权时期的遗物,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笑”、“微笑”、“无与伦比的微笑”,“之美之源”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精致之美、稀世奇珍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过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22年07月14日完稿
2022年10月06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