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拜这座城市,耸入高云的迪拜塔被评为世界第一高楼,无论从高度上亦或是设计上都超越了当时乃至如今的时代脚步,也正因为这座大厦的横空出世,随着中国国力和经济的大幅飞跃,有人的心底响起了一阵回音:“中国能否也建造出这般高楼?”这位发问者和践行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初叱咤商界的符号潘苏通。
2008年,从下定决心到实施行动,潘苏通投资足足700亿元,只为打造出中国第一高楼,并为其取名“117大厦”,谁料世事无常,当初的设想有多美好,最后的成果便有多惨淡,高楼在临门一脚时停止修筑,时光荏苒十二载,至今仍在原地等待唤醒。
1963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的潘苏通自小随着祖母生活,在老人的怜爱之下,潘苏通收获了十三年的无忧岁月。无奈命运多变,祖母的患病离世成为了潘苏通难以言喻的伤痛,他告别了生活十余年的故乡,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远赴美国求学。
一个13岁的少年独自漂泊在海外,其中的艰难心酸只有潘苏通一个人心知肚明,他尝试过融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然而始终难以适应,语言交流是他难以迈越的难关,人文风俗是他难以共鸣的情感,于是在四年之后,潘苏通还没能拿到中学毕业证书就决然辍学,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1980年,文化有限的潘苏通在家人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政府官员的贴身司机,他凭借自身的聪慧勤劳得到了官员的赞赏与喜爱,更是在官员的带领介绍之下结识了更高阶层的人脉,甚至与一位日本松下集团的高层经理成为了挚友,由此获得了工厂代理的机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潘苏通的经商念头也迈进了土壤。
潘苏通凭着一身吃苦耐劳的劲头不断向前冲着,一边学习经验,一边攒积创业本钱,在众人口中更是好评如潮。皇天不负有心人,1984年时,公司高层授命让潘苏通独立负责开拓松下电器的国内市场,这为他的经商之梦插上了翅膀,开始得以展翅翱翔。
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这个嗅觉灵敏的新晋商人抓住了第一份商机,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工厂,为期四年的海外经历让他能够操着一口不错的英文交接海外工厂,从而以最优惠的价格引进进口零件,再由厂内工人完成拼接组装,最后诞生出能够媲美松下电器质量的新品牌。
而他的最大亮点便是优惠数倍的价格,如此一来,物美价廉成为了潘苏通的主打标签,也就此以黑马姿态闯入国内电器市场。
潘苏通的这股火始终灼灼燃烧着,他从未忘却本心,在最初选择的道路上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着,也是因为这份毅力与拼搏,才能让他在1993年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松日集团在这一年终于问世。
不得不说,潘苏通是一位有智慧有胆量的创业者,在他的策略经营之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甚至一跃占领中国电器市场90%的份额,这张成绩单让他跻身富豪榜,成为人人称赞的创业楷模。
21世纪迈步而来,潘苏通抓住了数码智能的新风向,投眼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地产事业,在2002年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英皇科技资讯,从此企业改名为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
由此一来,他举起喇叭加大了对品牌产品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他是谁,知道他在做着怎样的事业。几年过后,潘苏通正式进军利益颇高的房地产行业,企业再次变更为高银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从此推开了房地产的大门。
潘苏通是个有野心的商人,他不断扩大公司业务范围,名下的资产不断扩大版图,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亮,更是入选了《福布斯》富豪排行版,在全球排名365。
当他站到这样的高度再回忆往生,谁也没有预料到当年那个痛恨上学的小毛孩能有如此成就,也没有想到那个无名司机能够变身成为商业大佬。
也正是因为潘苏通从曲折小路踏上了星光大道,才让他在2008年做出了一个巨大决定——投资700亿元打造一座高达600米的摩天大楼,并为其取名“117”大厦。
房地产事业蓬勃而起,国土之内高楼耸立,潘苏通在名利的双重诱惑下,选择斥巨资打造独属于中国的瞩目大厦。
做出决定之后,潘苏通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投放于该项目之上。他信奉风水,先是请来著名风水大师,后又翻阅《易经》研究“负阴抱阳”的学术理念,最终为高楼定名“117大厦”。
除了名字饱含期望,潘苏通更是量身打造出一份别具寓意的设计方案,那便是希望将中华之风与现代美学进行融合,既不失本土文化,又能跟上时代潮流,于是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李华武先生绘下这幅蓝图。
当世人得知潘苏通的这个决定,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焦在这份方案上来,百姓都很期待看见这座中国第一高楼的拔地而起。
一旦成功,那便是仅次于迪拜塔的高楼存在,毋庸置疑会成为整个国家的骄傲。商人发觉这场建造背后的商机,纷纷参与此项目,潘苏通名下企业的股价一路高涨。
有了关注,有了投资,潘苏通的身价再次实现大飞跃,这让他更加肯定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是的,潘苏通的所有理念都没有偏离轨道,可要真想建成一座117层高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金、物力、人力,这些资源必须源源不断地灌入到项目中来。
再加上“117大厦”在国内可谓是史无前例的巨大项目,虽然预计在2016年完工,但是团队花费了四年的努力才为这座大厦奠基,主体的模样始终掩盖在浓雾之下。
最终拍板的设计方案是将整栋楼建造为一个长方体,外观在视觉上方方正正,立面之处又另做弧形,俯瞰下来便是一个圆形,既响应了“四平八稳”的传统文化,也寓意着“团圆和谐”。
除此之外,为了给大楼增加一缕奢华之风,李华武先生还将顶端设计为钻石之模样,以此象征大气宏博的荣耀之意味。
当设计图收笔时,看过的人无不称赞其精美绝伦,图纸上的“117大厦”高耸云间,外貌颇有至高无上的景象,寓意更是融合了中西元素,在设计上与文化精粹上都彰显着这座大厦必将受尽万人瞩目。
数据显示,该大厦总面积占地84.万平方米,通道塔高度500.61米,除此之外的多组数据都占据着中国和世界之最。
成,是国家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败,为城市土地增添又一重大负担。潘苏通身上肩负着期望与使命,所以他万万不能有失误。
就这样,中国第一高楼逐步进入建造阶段,一砖一瓦,水泥钢筋,随着机器的轰鸣,浓雾逐渐拨开,到2015年时,大厦的高度已经达到了596.5米。
眼看收工在即,意外却出现了。
潘苏通的房地产集团遭遇了经济危机,股票的大幅下跌让公司损失了千亿港元,股份的大集成者潘苏通的身价更是在一天内缩水足足800多亿港元。
而此时此刻正是大楼的封顶之时,身陷资金旋涡的潘苏通实在无力投资后期建筑,为了保全大局,他不得不放弃这个工程。
没了资金的投入,那些计划美梦瞬间成为了奢望,就此,“117大厦”工程宣告结束,本应伫立于云端之上的大厦终是没能建成,灰蒙蒙的模样,好似一个身形巨大的城市怪物矗立在城市之间。
2008年,潘苏通怀揣满心壮志力建“117大厦”,定名、设计、建造,本以为将会打造房地产业新奇迹,谁曾想最终成为一场笑柄。
而这场计划的构思者兼执行者潘苏通,原在商业界内叱咤风云,却在一夜之间股价暴跌,千亿利益就此蒸发,想要打造的中国第一高楼也最终不了了之。
大众对此猜想频发,有人抱着惋惜的态度,有人持着笑话的嘴脸。回想起2008年潘苏通放出的豪言,这么多年的光阴,这么多资金的花费,就在临门一脚的阶段,偏偏被命运大大戏弄了一番。
而故事的主人公潘苏通却再也没有站到“117大厦”的身旁来,外界的一切声音好似与他毫无关联。他消失了,好像从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那般,那些梦想从此搁浅,徒留这座高楼留在原地。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将视线从“117大厦”上挪开,眺望大厦周边,虽然在寸土寸金的天津域内,但是所选位置被工厂和荒地环绕,放眼望去,在此处活动的多为农民或工人,也就是最底层的贫苦人民。
然而潘苏通只看见了地域辽阔,却不深究其中的消费动力,更是大肆将身为富人的喜好全在此处扎根,在“117大厦”周边建造了33栋豪宅,配备设施有网球场,有马术,甚至酿起了葡萄酒来。
可是这些奢靡的生活方式又哪是附近居民能够仰望的呢?没有市场,就没有消费,这片豪宅区最终没有等来最终的主人,反而让潘苏通的资金入不敷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最终也在现实面前灰飞烟灭。
等到几年过后,再次听到潘苏通的消息是他一掷千金买下李嘉诚住所附近的一所豪宅,人们翘首以盼,想要从潘苏通那里得到一个“117大厦”的结局,最终仍然石沉大海。
当然,无论是继续完成当年的梦想,亦或是就此诀别,都是潘苏通自己的选择,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当年他没有停下来,而是将自己所有的身家都压在这座高楼之上,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按道理来说,烂尾楼的接手在房地产业内并不少见,然而“117大厦”仅仅完成了初步工程的建设,后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呈现最终成果。
如此一来,几乎没有人愿意或者是敢于接手这项艰难的任务,因此哪怕时间过去了整整十二年,其经历了停工又复工,复工再停工,这座大厦依然以当年的模样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虽然没有成为第一高楼,却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烂尾楼。
潘苏通与“117大厦”的故事到这里就画上了句号,虽然难掩遗憾,虽然也想一睹大厦建成的风采,但是对于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能抹除潘苏通所努力来的成就,他用自己的努力,不靠他人,只凭双手,为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
当初的那个青涩男孩已然成熟,那个司机也驾驶上了属于自己的豪车。他有理想,有抱负,有拼劲,有韧性,才变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机遇使然,也是能力成就,尽管拮据让人唏嘘,但也不能否认他当初迸发的光彩。
只能说命运无常,本以为潘苏通此生一路顺畅,谁曾想在关键时刻突遇大劫,本以为在天津这片土地之上会拔地而起一座新的地标性建筑,谁曾想最终化作一座废楼,谁也不知道现如今的潘苏通究竟如何,只能看见废弃多年的“117大厦”锈迹斑斑,震惊和惋惜之情还是难以言喻。
近六百米的烂尾楼不仅损害了城市的“面子”,更是拖累发展的“里子”,从潘苏通的身上,我们需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创业者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决策,也要避免再演他的闹剧。
从“117大厦”最终烂尾的事件来看,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何行业,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帮手,而不是只图一时之快,最终给城市带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