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关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随着APP出海日渐流行并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中国给全球的印象已经从Copy to China转向了Copy from China。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另一个让中国蜚声世界的短语:Made in China。它们一个“软”,一个“硬”,构成了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模式的主旋律。
当然,在今天,Copy from China已经走过初级阶段,步入到本土化定制和运营的深水区,Made in China指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和制造,更体现了智造和创造的内涵。那么问题来了,两者结合、叠加的“软硬件一体化”出海模式,会否爆发出不一样的能量?在中国的出海企业中,有没有相关的案例可供参考?放眼未来存在怎样的机会?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要研究中国公司出海发展的软硬件一体化模式,以及背后的酸甜苦辣,小米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案例。说起小米模式,大家听得最多的或许是创始人雷军“铁人三项”的提法,即他把小米定义为一家提供“软硬件及互联网服务”的企业。这一思路贯穿小米在国内外的发展。
在国内,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以MIUI软件打头炮,继而推出手机硬件作为桥头堡,然后扩充到更多智能硬件产品,进而提供多式多样的互联网服务(APP)。在海外,小米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思路,先用搭载了MIUI系统的手机开路,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开设实体零售店贩卖全套智能硬件产品,最后基于这些产品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
虽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纯互联网企业的出海模式,小米这一模式却似曾相似。没错,苹果正是用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思路,成为了全球最值钱的科技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如今苹果在全球都已功成名就,而小米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在推进过程中,小米采取了先打入中低端市场的做法,在获取一定用户流量与品牌口碑后再逐步打入中高端市场。目前,小米在印度、印尼等市场已站稳脚跟,并开始拓展欧美市场。
当然,在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模式推进过程中,小米也曾遭受过挫折。比如受专利限制,小米手机曾遭遇多国禁售,迫使其不得不数次购买专利补齐短板;又比如一开始出海摊子铺太大,高估了自己国内路线的可复制性,不得不更换高管重新布局。这些挫折反映出,相比软件应用的出海,硬件出海门槛更高,可复制性也不那么强。但对于小米“铁人三项”的战略来说,哪怕难度再大,以手机为首的硬件市场又是它必须要攻克的。一旦手机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中枢”站稳脚跟,相应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都将水到渠成。毕竟,当今科技第一股苹果就是软硬件均衡结合的代表,其示范效应不可小觑。
如果说小米的模式是由软及硬、硬件派生(更多智能硬件),最终实现软硬件一体,那其实在Made in China盛名之下,在海外已经具备硬件优势的一些中国企业,也可以走出一条由硬及软、软件派生(更多互联网应用),最终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这方面的代表不乏华为、中兴、TCL、联想等老牌企业。其中我的大东家TCL,可以说就在过去两年开启转型探索,从海外开始实践软硬件一体化的战略发展路径。
Made in China背景下的出海,TCL早于2004年就开始了,可谓最早一批海外淘金者代表。2016年TCL手机销量达6876.6万台,全球排名第八。目前TCL手机在2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活跃渗透率都进入了前15名,尤其是在拉美,如在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多个国家中,TCL的市场销量和活跃渗透率都非常靠前。另外在电视业务方面,2016年TCL多媒体全球电视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位列全球第三。此外,TCL在家电、智能家居方面也有积累和布局,2016年单空调产品销量就有560.6万台,其他品类也表现不俗。
在移动互联、IoT、智能家居等“风口”下,坐拥海量智能硬件终端的TCL猛然发现,通过补强软件和互联网能力,探索一条软硬件一体化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也有利于提升自身价值。
于是,在2014年初,TCL就正式推出了全面战略转型的“双+”战略,即“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战略,誓从传统的经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经营用户为中心,以实现未来来自产品与服务的利润贡献各占50%的经营目标。国际化战略方面,在经历了早期探索、跨国并购和稳步成长三个阶段后,TCL于2015年制定国际化再出发路线图,以推动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国际市场。
在这样的“双+”战略指引下,豪客互联应运而生,成为TCL探索未来的先锋,而承销大部分TCL设备的海外市场,则成了豪客互联的主战场。
我们致力于为全球移动用户提供便捷、安全、愉悦的用户体验,包括但不限于TCL终端。通过一年的时间,豪客互联从清理和安全工具着手,再延展到相机、浏览器、游戏等产品,积聚过亿月活用户,踏出了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
实际上,不只是小米和TCL,软硬件一体化模式也是众多纯互联网公司的选择。比如说谷歌,在做了全球最大的安卓操作系统之后,也在朝手机、智能眼镜、无人汽车、VR设备等智能硬件发力;又比如亚马逊,在经营全球最大的B2C电子商城后,还做了阅读器、手机、平板、智能音箱等硬件产品;国内的BAT、360等公司则更加激进,从手机到电视、从机器人到无人汽车、从家电到安防,几乎都不缺席。这些现象表明,软硬件一体化的模式背后一定存在某种魔力,促使巨头们纷纷跨界布局。
其实这种魔力就是互联网老生常谈的入口之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把用户习惯养成之后,不光是软件能做入口,硬件也成了热门的入口。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人们都在寻找操作系统之外的“杀手级”应用时,最后发现智能手机硬件本身成为了超级杀手,于是风云突变,手机厂商格局遭遇大洗牌。今天,随着用户需求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单一的软件或硬件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软硬件一体的生态化、矩阵式布局,遂成了大家一致的选择。
而正如苹果的生态一样,软硬件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有人因为iOS而买iPhone,也有人因为iPhone而爱上iOS,进而选择苹果其他产品。两者的结合能让用户体验最无缝、最完美,也让公司利益最大化,因而理论上是高阶的模式。放眼未来,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物联网,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延展,而硬件的功能属性也将大大扩充,只有同时拥有软硬件的生态型企业,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在用户入口争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当然,要实现软硬件兼备并将它们一体化有机整合绝非易事,特别是硬件层面的突破,不同于年轻的移动互联网,需要挑战的可是工业产品几十上百年的积累和创新,背后还牵涉到专利、技术、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们的硬件产品至今仍未大成的根本原因。
值得期待的是,移动互联时代技术更新的频率明显加快,受技术驱动的产品换新也愈加迅速,而每一次大的技术升级,必然会伴随着弯道超车的机会。移动互联时代,国内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已经在中国主场击败了外来大牌,在即将到来的智能物联时代,软硬件一体化出海的中国企业们能在客场再创辉煌吗?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