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纳的上林淘金者,赚到钱的几率是50%-60%。”
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广西上林县人在加纳投资的生产线已经超过了1000多条,一条生产线平均每天能采到200-300克黄金。
而现在的国内金价已经攀升到了380元/克,也就是说,一条能生产300克黄金的生产线每天能创造的价值在11万左右。
按照300天的工作日来计算,一条生产线每年能创造的价值大约为3300万,如果拥有两条以上的生产线,那么轻轻松松就可以登顶财富金字塔。
而这些生产线的老板们给淘金员工的待遇又是如何呢?
对加纳本地人来说,他们每个月只要能拿到280元-300元的塞地就满足了,而对于从上林来到加纳的中国同胞,这些老板们则开出了每月6000元的超高底薪和黄金产量的3%的提成。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同胞们一门心思提高黄金产量,那么每年的收入也在十万以上。
所以从加纳回到故乡上林的淘金者们大都出手阔绰,别人过节送礼品发红包,他们直接给亲戚送金砖。
这不是胡编乱造的痴人说梦,也不是经过文艺加工的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广西上林县的真实事件,这群离开家乡的淘金者也被人称作“上林帮”。
那么,上林帮的故事究竟有多么传奇?这群淘金者的现状又如何呢?
非洲是个极度矛盾的地方,这里大部门地区常年高温,雨水充沛,食物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但矛盾的点就在于,明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物资。
非洲的大部分人民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缺少重工业设备和高新技术的非洲人只能从事低沉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用“守着金矿挨饿”这句话来形容非洲人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了,据资料显示,非洲大陆有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诸如黄金、钻石、翡翠之类的矿产资源数不胜数。
但是非洲的工业技术和开采设备实在是太落后了,他们根本没有开采黄金的能力。因此来这里开采黄金的大多数都是欧美、亚洲等地方的投资者。
这些人往非洲运输了一系列开采设备,雇佣了非洲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开采黄金,开采出来之后,一部分人会直接将黄金卖给收购商。
收购商能给的价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值,因此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将黄金交给自己的亲属或者合作伙伴处理。
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肯下本钱到非洲投资,那么一定会有相当大的概率让你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广西上林县究竟是如何与非洲采金业沾上边的呢?这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上林县位于广西的中南部,该地区的壮族同胞们从唐代起就有淘金的传统,上林县是广西省极为重要的砂金生产地。
民国年间,该地区的黄金开采业成为上林县的新兴产业,上林县的男女老少们都挽起裤脚加入了“淘金”的人潮中。
上林县人以淘金为谋生手段,一代代的淘金经验让他们发明出了极为便捷的淘金新技术,别的地区还在手工筛淘时,上林县的居民们已经实现全机械化作业了。
2005年,是上林县由区域内淘金转变为跨国淘金产业的一个高峰期,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还得从上林县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中说起。
据说在2005年春节时,有个上林老乡开着豪车、带着礼物,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乡。
这让上林人羡慕不已,一打听才知道,三年前他东拼西凑借了500万去非洲加纳淘金,加纳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人工费又便宜。
不到三年的时间,当初的500万投资换来了一亿元的收入。上林人重感情,有挣钱的门路绝不会藏着掖着。
以第一个发财的上林老乡为轴心,上林居民人喊人,浩浩荡荡地“挥师”加纳。
非洲加纳,是一个黄金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百年来,有不少殖民者或者资本家在这里发家致富,本地人也会以家庭为单位到河边淘金。
但是相比于有着悠久淘金历史的上林人,他们的技术要落后不少,因此对当地人来说,小家庭内部的淘金只能勉强吃饱肚子。
上林人正是看中了加纳黄金资源丰富,技术落后的特点,才不远万里到这里淘金。据加纳矿业协会会长表示,最先来到加纳采金的是黑龙江人,然后是湖南株洲人。
广西上林人虽然比这两个地方的淘金者来得要晚,但他们凭借着绝不外传的淘金秘方,居然将加纳的采金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林人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们的砂泵技术,这种千百年来累积下来的采金技术和普通的程式化采金方法有着云泥之别。
那么,上林人在加纳究竟是怎样淘金的?加纳采金业的运转方式又是怎样的?
在加纳,最不能得罪的就是当地的酋长,他们管理着部落的生杀大权,因此获得酋长的准许就成为了上林采金人的第一个任务。
这些酋长也并非冥顽不灵之辈,来加纳采金的人太多了,只要给他一定的好处费,他就会为这些人大开方便之门。
在加纳,想要淘金必须取得合法的采矿许可证,但是采矿许可证不是一般人能办下来的,因为在开采黄金的同时,一定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所以加纳政府出台了一条法律,小规模淘金许可证不能颁发给外来者,也就是说,除去加纳公民,其他任何国家的居民都没有在加纳进行小规模淘金的权利。
但是来到加纳开采黄金的广西上林人,大都是面临着经济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才会不远万里来到加纳,毕竟如果生活足够幸福的话,又有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呢。
因此这些人就想了个办法,和当地拥有小规模采矿许可证的酋长或个人合作,每年给他们缴纳三万元的加纳货币,相当于人民币九万元左右,以换取在当地合法采矿的机会。
对外,这些上林人是当地酋长的雇佣工,实际上两者是合作关系。
上林人知道,和酋长搞好关系是他们能在加纳长期待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上林人会将矿区10%—12%的股权转让给当地酋长。
有钱大家一起赚,出了事,酋长也能帮忙解决,上林人将社会上的门路摸得一清二楚。
河水是淘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频繁的淘金也会对当地河水造成污染,因此2006年时加纳才会颁布法律,将25英亩下的金矿列入小规模淘金业的限制范围内。
所以上林人在加纳淘金的时候其实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和限制,但上林人毕竟是有着上千年淘金传统的族群。
一代代上林人将淘金的经验传给了后辈,传到今日,如今的上林人已经练成了“肉眼探金”的绝技。
他们会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情况,判断出该区地下究竟有没有金矿,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加纳本地居民为了赚钱,也会来到上林人的采金流水线上工作,上林人每个月给他们三百元,这远远超过了加纳本地的平均收入。
因此,上林人从来都不缺劳动力,能安安稳稳采矿的日子才是上林人最缺的东西,俗话说福祸相依,采金业不仅给上林人带来了财富,同时也给上林人带来了灾祸。
2011年,库马西的采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进行有条不紊的采金工作,正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了几声枪声,一伙蒙面歹徒拿着武器冲进了工地。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上林人交出刚采出的金子,但上林人也不是软柿子,早在来加纳之前,他们就听过当地居民的警告,还为此配备了步枪和冲锋枪。
这伙匪徒大都是生活不如意的亡命之徒,见上林人发了财,便想趁火打劫,激烈的交战过后,双方各有死伤,匪徒见大事不妙,连同伴的尸体也顾不上收拾,慌忙逃离了现场。
从2005年,上林人来到加纳淘金开始,类似这样的抢劫事件还有很多,也有一部分加纳人永远倒在了地上,和自己为之努力一生的金矿融为了一体。
所以加纳淘金业在外人看来是赚钱的门路,但对上林人来说,却伴随着危险甚至是死亡。有钱挣还得有命花,出了枪击事件后。
上林人往往会花费高价雇佣一些贴身保镖,这些保镖身体健壮,配有AK47步枪,全天保护上林人的生命安全。
数量如此庞大的保镖队,自然就需要轻重武器的加持,据资料统计,中国淘金队的手中起码有了上万支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枪支。
对上林人来说,其实最让他们烦恼的不是偶尔出现的强盗,而是加纳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当地政府的阻挠。
加纳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导致上林人疆场会受到疟疾、传染病等疾病的威胁,和国内不同,加纳没有那么便利的医疗设施。
所以上林人只能常备些药品,向上天祈求不要被传染病夺去生命。
而政府方面的阻挠,也是让上林人头疼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官员经常会因为签证和采金业资质等原因,要求上林人离开加纳。
但是上林人为了淘金业已经下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血本,一系列重型设备和机器都在加纳,怎么可能离开。
前几年,上林人常常要从收入里拿出一部分送给当地官员,但是近几年,政策越来越严,这些官员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没有拿到足够的保释金,他们就会将上林人关押在拘留所内,等人来交钱,或者直接将其遣送回国。
那么,在加纳采金既麻烦,又危险重重,上林人为什么挤破了头也要去加纳呢?采金业真的能挣到暴利吗?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时间上来说。
2011年5月份,中国工商银行广西分行,收到了转向上林县的的十多亿海外存款,这对于当时年财政收入刚刚达到3亿的上林县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多方查证之后,银行才发现,这笔存款全部来自在加纳从事采金业的上林人,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加纳从事采金业这么麻烦,仍有不少上林人冒着风险还要去加纳了。
知道了这个行业的暴利之后,不少上林人涌入了加纳,他们在加纳建立起了中国城,,卖中国菜,接待中国人。
来到加纳的上林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留下来,在当地娶妻生子,抱着黑黄相加的娃娃们,继续从事采金业。
但是近些年,这个行业却因为内卷、压力等等因素,变得越来越萧条。
投资者要想在加纳从事采金行业,必须办理一系列采金手续,但是这些手续麻烦不说,价格还极其昂贵,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
因此除了极个别家财万贯的投资者,大部分来到加纳的人来合法采金的手续都办不下来,只能和当地酋长协议,商量一个折中的办法。
总而言之,蛋糕就那么多,先来者确实能赚到钱,但一拥而上的后来者很有可能连蛋糕渣都分不到。
自2020年疫情开始,陆陆续续地有投资将淘金设备贱卖,返回了国内,与“加纳淘金梦”说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