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许多传统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缺乏资金、留不住人才,经营陷入困境。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以及积极引进工业4.0,已成为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这两条道路都旨在运用信息、智能化技术提升效率,并且强调用数据和机器来替代人。但是,它们并不能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飞跃。那么,除了互联网+和工业4.0,还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呢?
在东京大田区,走进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公寓,在三楼一间168平米连带着车间的办公室里,看着稀稀拉拉的几个员工,研修班的学员有点懵,这家BoCo株式会社有啥看头?来日本参访的第一家企业咋是这个样子?
不过,随着谢端明社长以较为流利的中文展开公司的介绍,尤其是听说他们总共才30名员工,今年却预计能创造4000万美金(约2.7亿元人民币)的年营收时,所有学员都忍不住发出了“哇”的赞叹声。
BoCo株式会社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业的骨传导技术创新听觉设备制造商,以“融合骨传导先端科技,丰富人类多彩生活”为使命,持续研发制造earsopen®(EO)骨传导耳机系列产品。
BoCo公司员工数量很少,精英可不少:社长谢瑞明是印尼华侨,曾留学中国(难怪他中文那么好),先后在柯尼卡和埃森哲工作。CTO中谷任德致力于骨传导技术研发18年,拥有日本通产省特许厅(相当于中国的专利局)颁发的17项骨传导传感器技术专利,成功研制出直径仅为10mm的超小型高效骨传导传感器。以荒牧纯一先生为总负责人的音控技术研发团队,来自于SONY高品质音响技术研发部,独创骨传导音频控制技术能实现业内最高音质效果,增强听音时的临场感,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耳机的漏音现象。这样的技术实力让Boco公司自主研发出微米级量产机器,使得大批量生产高品质骨传导传感器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BoCo已经在日本国内进入超过2000家连锁型店铺进行销售,2019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oco公司成立至今,获得了日本政府、企业协会和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同:2017年BoCo公司新品的众筹项目,获得了当年最高额单品1亿日元的成绩;同年被日本内阁府授予“开创挑战未来”企业的称号,被日本经济产业省授予“飛躍Next Enterprise”称号;今年在东京都优秀企业评选中,被东京都企业协会和东京都信用金库协会联合评选为“优秀企业”。
参访中,谢瑞明社长以《BoCo创新》为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他说,Boco始终在以 “Made in Japan”的工匠精神和“Marketing in Global”的创新行动力,不懈保持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的高品质。至于经营层面,他指出,Kaizen(改善)是日本式经营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企业在加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取得成功的秘诀。日本与欧美在企业经营风格最大的区别就是:日本以渐进式“改善”为中心,欧美则以跃进式“改革”为中心。作为第二次创业的创业者,谢社长还强调一定要设计出靠谱的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一定要做好资金保障。
看过奇葩的“街道小厂”Boco,研修班的学员始料未及的是还有一家更“奇葩”的企业在等着他们——垃圾回收工厂石坂产业。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印象中,垃圾厂的环境一定是又臭又脏,灰尘大噪音大,苍蝇蚊子乱飞。
但当我们一下车,从这停车场开始,就一点点地被教育了。
停车场很大,不停的有大卡车在专人的指引下运送垃圾进进出出。停车场周边,全部都是绿色的招牌来表明位置和划分区域,环境干净清爽,没有嘈杂的声音,运送垃圾的车辆也一点都不脏。
停车场中间的林荫小道,是一条用铁条搭成的长廊,爬满了绿色植物,专门供上下车的人走动,人走过去神清气爽,还很安全。
小道的尽头是工厂的教育塾。在这间昭和时代的小学教室,坐在有几十年历史的小桌椅上,学员们听推进部清水敏男介绍起了工厂的整体情况:石坂产业株式会社,创立于1967年,专注于建筑废弃物处理,从最初的废弃物收集搬运业开始,之后研发混凝土再利用成套设备,木屑、新塑料类处理设备,建筑废弃物处理,混凝土回收利用……等等,目前已经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废弃资环回收利用产业链,全封闭的产业垃圾处理专业工厂。员工180人,年销售54亿日元(约3.6亿人民币),高达95%的建筑废料回收率。
他说,石坂产业的现在是一个由二代创造的故事。它曾被社区居民唾弃,强烈要求迁出本区。也曾斥资2亿日元建成垃圾焚烧炉,却因社区居民强烈反对又拆除。这家企业的转变来自于现任社长——石坂典子,她是创始社长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来到父亲的企业就职。幼年时,她非常羞于说自己是个垃圾处理商家的孩子,现在却总是自豪声称:愿意一辈子做这份令人尊敬的事业。她的转变来自于对稻盛经营哲学的学习与实践——采用“敬天爱人”的以“款待”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企业目标由“废物处理的企业”转变成“与自然共生的企业”,发展战略则调整为CS与ES,其中CS为事业战略,主要在工厂的作业环境和技术、设备上下功夫,ES为组织战略,主要在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和员工荣誉感、与当地居民、环境等和谐共处上下功夫。
清水谈到,经过了无数个因思考而失眠的夜晚后,石坂典子决定把企业做成森林一样的环保企业,打造为一家新型的生态的垃圾处理再生企业,但变革过程却殊为不易,有40%的员工离开。最终,不仅让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从55岁下降到35岁,而且全面提升了技术,逐渐改善了环境。这家曾濒临倒闭的企业,今天年销售额超50亿日元、获得过清扫大赏(日本国内含金量很高的环保大奖),社长,石坂典子还得到过日本首相的接见,成为整个日本最著名的垃圾处理公司,丰田、全日空都敬佩效仿,各国大使也争相前来学习。
清水的介绍已经让大家耳目一新,而更让大家大开眼界的是园区内的参访。
厂区的墙高达十五米,衬有很厚的隔音棉,不同于中国的垃圾处理普遍露天,所有垃圾的处理、回收和加工都是在这样的高墙里完成。
工厂采用了很多大型设备,比如挖土机、碎石机等等,但是它们用的都不是柴油,而是电能,所以不会产生尾气和难闻的气味,工人在这里办公安全环保,也不会感觉很热。
日本法律要求工业园区有20%的绿化,石坂产业却做到了80%的园区绿化。工厂被森林包围,企业就是一个森林公园,石坂产业已经真正转化成了“与自然、与环境共生的企业”。
花园里的小道曲曲弯弯,上面铺满了细细的木屑,很松软,下雨天走过也不会黏在脚上,这是在石坂工厂内进行分解后再回收利用或再制成的。
在这里,我们闻不到一丝臭味,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听到的是小鸟在唱歌。陪同我们的员工介绍说,这里晚上还会有萤火虫,要知道,萤火虫的生存是对环境要求非常之高。
款待之心,是日本闻名于世的待客之道。这份“为对方着想”的心意在石坂典子心里十分重要。她认为,“款待”的对象不局限于客户,当地居民乃至于员工也不能忽视。
石坂典子过去曾因没日没夜地工作濒临崩溃,因此,她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休假制度,要让员工能在工作和生活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她告诉员工:休有薪假不是权利而是义务。
此外,石坂典子提高员工底薪,并培育大量技术人才,让石坂产业有能力处理大量回收困难的废弃物。员工士气上升的同时,公司利润也大幅提升。
而这里的盈利模式又是怎样的呢?这里垃圾废物的回收利用,前后端都赚钱。
前端赚钱就是指别的地方把垃圾送过来处理,垃圾处理厂不但不会给别人钱,还要收钱。后端赚钱就是指废物的回收利用,比方说这里有专门的全自动化机器把钢筋拿出来,可以卖钱,还有机器把石头打碎卖给路基公司。清水先生告诉我们,其实后端赚的钱比较少,但是后端带动了前端的生意,因为日本是个高度重视环保的国家,他们觉得把垃圾带过来,工厂是好好处理而不是草草埋掉是很有信用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人愿意给他们垃圾进行处理,甚至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在厂区,创始人立有一块理念碑,上面写着“用谦虚的心和勇往直前的姿态,努力奉献”。
致力于与自然共生的石坂公司,果然能与自然共美。
参访期间,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丁可为学员们分享了一堂《日本中小企业成功基因》。以下为他的课程内容精编:
日本中小企业的成功,首先源于高度的专注。很多企业都起步于非常不起眼的领域,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直至取得突破。以东京大田区一家只有十多个人的街道工厂为例,该企业创业几十年,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打洞。他们不停的尝试在钢、铁、合金、碳素等各种材料上钻洞,甚至做到了在一根直径0.5毫米的自动铅笔笔芯上,钻出120个直径0.3毫米的洞眼。近年来,这项技术越做越精,日本大企业研制液晶面板,开发电子显微镜,都已经离不开与这家企业的合作。
除此之外,酱油作坊利用独特的窖藏微生物进军生物科技行业,生产塑料瓶盖的小企业转型为精密零部件厂商等等,日本中小企业里,这类通过长期积累,把一项普通技术做到极致,并最终在高科技的前沿领域得以运用的案例屡见不鲜。
优秀的小企业为了与大企业形成差异化,会专注于高附加值、非标准、定制化的产品。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齿轮,只有一百万分之一克,是爱知县一家名为树研工业、规模90人的小企业研制出来的。该公司的老板一直强调,“中小企业在价格、生产规模以及产品门类上都竞争不过大企业。所以我们公司绝对不生产技术含量低、有可能卷入价格战的产品。”平贺机械工业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中小企业。他们提供日本最顶级的定制化自动生产流水线,在瓶盖包装设备领域占到了日本市场60%的份额,产品涉足食品、药品、半导体、液晶面板、手机电池、汽车电池等领域。为了实现彻底的定制化生产,平贺设备所用零部件中,标准件所占比例只有20%。
成功的中小企业善于通过与客户、尤其是不同行业客户的沟通,在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缝隙。太洋涂料是一家生产特种涂料的小工厂,规模只有22人,但有着极强的研发能力,日本最早的水性涂料就是该公司研制出来的。目前,太洋的产品已经广泛运用在建筑、工程、高温设备、航空、航天、太阳能、儿童文具等各个领域。该公司的负责人强调, “客户不懂涂料,但总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技术运用的新领域,启发我们的创新灵感。”该公司新近研发出一款供儿童涂鸦用的颜料,涂抹在墙上的绘画竟然可以直接手撕下来,并反复粘贴。这款颜料的原料原本运用于工业品的包装运输,后来通过与几个文具行业设计师的交流,开发出了全新的用途。
舒马赫在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曾经精辟的指出,“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团体中才能成就自我。”这一论断,在日本企业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日本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一般都简单、扁平化,没有KPI。企业家更看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复杂的管理制度。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要把制造业做到极致,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细腻的感知能力都要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太洋涂料的研发团队只有五六个人,全是普通大学本科毕业后录用的,公司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特别的培训计划,只是在工作过程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渐训练。他们的高管说的好,“涂料就像是炒菜一样,把各种原料配来配去,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感觉,而不是高学历和玄妙的理论。”
树研工业在人才培养上走得更远。该公司宣称,一直是按照报名顺序录取员工的。不面试,不问国籍、学历、性别和年龄。新来的员工,为了培养双手的灵敏度,至少一年时间必须坚持手工作业,不许接触电脑或检测仪。树研创始人的想法是,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要想做最顶级的制造业,就无须在用人条件上设置各种门槛,而应该对所有员工都给予充分信任,在宽松的条件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日本的经验看似颠覆常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可以说,小而美的企业出现在中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高速经济增长期的日本,工资上涨迫使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丧失了比较优势。他们或者被淘汰,或者被迫转行。中小企业要生存下去,不能依靠低成本经营,只能选择进入高度专业化的加工配套部门。另一方面,劳动法规越来越严格,解聘员工的成本越来越高,迫使企业必须控制用工规模,花费更多精力打造小而精的团队。
其次,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服务业转型,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服务业比重的提升,会改变“规模”对于企业的意义。应对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迅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等“规模”以外的因素,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相信每个普通人都有潜力的观念,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实践,而不是对经典的解读,每个人都有机会“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在明清社会并非主流,但是在江户时代传播到日本后,却与日本人细腻敏感、重视实践的心性相结合,对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感叹,市场经济转型30多年,中国令人吃惊的又回归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传统。既然如此,不远的将来,中国出现一批小而美、专注而富创造力、能将普通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的企业,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此篇文章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文资料来源自公众号《中外管理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